隨著選舉邊界審查委員會報告於3月11日發布,新加坡各選區的戰線已經重新劃定。自2020年大選以來,新加坡已出現人口遷移和新住宅區的發展,即使是邊界未有重大變化的選區,人口結構也已發生變化。面對即將到來的大選,不同選區的選民關心的議題各有不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選區的人口特徵。
《海峽時報》近日進行了一項深入分析,利用公開的居民和住房數據,估算各選區的人口結構特徵,以期為選前報導提供更準確的參考資料。據了解,新加坡主要政黨在決定競選策略時,如選擇參選地區和候選人安排等,也會參考類似數據。
這些數據將用於《海峽時報》的深度選區報導,首篇將聚焦榜鵝集選區(Punggol GRC),並將在選舉期間推出的選區專頁中呈現。相關選區和主要選舉主題的後續報導也可能引用這些數據。
研究方法主要基於新加坡統計局最新公開的地理分布數據,包括2024年6月的「按規劃區/次區和住宅類型劃分的住宅」和「按規劃區/次區、年齡和性別劃分的新加坡居民」數據集,以及202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中的「按種族劃分的居民人口」數據集。
這些數據集是按照市區重建局2019年總體規劃的區域和次區分類的。然而,這些次區與選舉邊界並不總是完全吻合,有些次區可能橫跨多個選區。
為了將數據準確映射到選區,分析團隊使用了名為QGIS的開源軟件,將選區邊界疊加在次區上。然後,應用切割功能將次區沿選舉邊界切分,計算各次區在特定選區中的比例。
研究發現,332個次區中有超過80%完全或幾乎完全位於單一集選區或單選區內,這讓我們有信心這些次區的所有居民和住宅都整齊地分布在相應選區的邊界內。對於剩餘的次區,團隊不得不做出一些假設。
在某些情況下,假設居民人口和住宅均勻分布在次區的地理區域內。以金文泰北(Clementi North)次區為例,該區幾乎全是住宅區,擁有近31,000名居民。地圖數據顯示,金文泰北約40%的土地面積位於荷蘭-武吉知馬集選區(Holland-Bukit Timah GRC),其餘60%位於裕廊東-武吉巴督集選區(Jurong East-Bukit Batok GRC)。因此,大約12,400名居民被歸入荷蘭-武吉知馬集選區,約18,600名歸入裕廊東-武吉巴督集選區,同時保持兩組人口的年齡分布一致。住宅數量和種族結構也採用同樣方法分配。
在其他情況下,分析團隊基於對實際地理區域的觀察做出判斷。例如,盛港康怡苑(Compassvale)次區的土地面積在宏茂橋集選區(Ang Mo Kio GRC)和盛港集選區(Sengkang GRC)之間大約各占一半。然而,宏茂橋集選區部分主要是列車車廠和空地。雖然該區有一些外籍勞工宿舍,但這些不包括在統計局數據中。因此,分析忽略了土地分割,將該次區100%的住宅和居民都歸入盛港集選區。
這種方法對於次區完全或大部分位於其邊界內的選區(如榜鵝集選區)自然更為準確,而對於劃分不太明確的選區則準確度較低。儘管如此,這些數據仍能合理準確地反映各選區的人口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選舉人口結構對於了解選民行為和政黨策略至為關鍵。例如,年輕家庭較多的選區可能更關注教育和育兒政策,而老年人口較多的選區則可能更關心醫療保健和養老金問題。住宅類型的分布也可能影響選民的優先考量,組屋居民和私宅居民對政府政策的關注點往往不同。
這項分析不僅為媒體報導提供了堅實基礎,也為選民了解自己選區的特點提供了參考。隨著大選臨近,這些人口數據將成為理解選民需求和政治格局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