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選址&總軸測
設計說明
設計選址位於北京市金盞鄉城中村皮村,這里是典型流動人口聚集地,隨著外地人口的遷入,大量流動兒童與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越發凸顯。設計方案主要針對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社會融合問題、環境安全問題對農村居住環境進行改造設計。
公共環境的安全性是一切設計的基礎,將公共場地與道路交通之間的關係重新規劃,同時通過構建步行圈來滿足所設計公共空間的可達性。對兒童安全空間進行整體的重新構建。
教育問題是流動兒童當下所面對的首要問題, 設計從皮亞傑的認知理論出發,對應不同年齡的認知發展階段對空間進行劃分,促進流動兒童終身學習與發展的轉向。形成以感覺動作所對應的「自然博物館」體驗空間為起點,通過前運算和具體運算對應的「牆面美術館」創意空間、「冒險浮島遊戲空間」,最後到達形式運算所對應的「SKY劇場」交流空間的遞進的邏輯關係。
針對皮村兒童所面臨的文化難適應、身份難認同和結構難融入的三個社會融入問題,發掘場地需求、結合場地文化,通過設計創造流動集市、融合打工人精神並建立興 趣部落,對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入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式。
對農村居住環境的改造設計,提高了居住空間的安全性,培養和提升了流動兒童認知能力,通過去標籤化、強化場所精神、建立朋輩關係化解了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困境,創造出一個讓孩子們安心成長的理想環境。
▲前期分析&設計策略
▲方案演繹
▲方案解讀
設計感悟
設計關注到了城中村流動兒童這一弱勢群體,從安全性、教育問題和社會融入三個角度入手,貫穿兒童從出生到學習再到走向社會的全過程。在無法解決流動兒童「上學難」的情況下,通過環境設計,從另一角度解決兒童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問題。更提出了創新性的方法解決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入的實際問題。對實際城鄉共建具有可參考性。
設計亮點
1.重建兒童安全空間,在保留建築肌理,加強場所精神的基礎上,將本在街道上嬉戲的孩子們不斷引入到建築空間內部,公共空間內移。
2.針對教育問題,基於皮亞傑認知理論進行空間營造,從體驗與五感、藝術與文學、創造與冒險、性格與情感四個不同角度對應設計不同的空間類型,在成長過程中、遊戲過程中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培養自主學習和發展潛能。
3.針對社會融入的問題 :建立冒險機制,模擬人生,加強孩子溝通能力;將皮村文學融入到景觀中,強化皮村場所精神,加強孩子們的身份認同;通過建立興趣部落,解決結構難融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