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基金自己買。

今年以來,由於a股市場大幅震蕩,新基金髮行規模明顯下降。在此背景下,為了提振新基金髮行,向投資者發出積極信號,基金公司在新基金髮行時自行購買已成為慣例。

推薦要看:全球股票基金推薦排名

對於自購行為,市場各方大多是認可和歡迎的。一方面,基金自購體現了基金公司對自身產品的信心,有利於在市場低迷時為市場注入新的動力。另一方面,通過基金自購,可以將基金公司和基金投資者緊緊地「綁」在一起,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簡單來說就是「一起賺錢,一起賺錢,一起賠錢」,從而迫使基金公司在提升產品業績上做出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為維護資本市場穩定運行,證監會明確提出「引導基金公司向自身購買股份」;6月,基金業協會發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也提出,基金管理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基金經理應當以一定比例的績效薪酬購買本公司或者本人管理的公募基金。可見,基金自購也是符合監管導向的。

然而,就是這樣的好事,卻也存在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從今年公募基金二季度報告中可以發現,部分基金公司在限售期結束後立即減倉,部分管理人乾脆在季度內直接清倉。更離譜的是,基金公司在發行產品時,承諾持有初始份額三年,但不到一年就已經減持過半。

買的時候「敲鑼打鼓」,贖回的時候「悄無聲息」,前手高舉買或回購的「大旗」吸引投資者購買基金,然後轉身偷偷賣出購買的份額――這樣一種忽悠投資者的行為,雖然賺了基金公司的管理費,卻徹底改變了原本被市場所稱道的自購行為的味道,成為營銷基金的噱頭,明顯損害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其實,基金公司購買或贖回自己的基金無可厚非,但前提是需要及時、全面、準確的信息披露,讓投資者對基金公司的贖回行為做出相應的判斷甚至投資決策。

可以預見,在監管的引導下,未來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自購行為將大概率持續。但是,要想真正發揮自購的積極作用,還需要對基金公司的自購行為給予相應的監管,或者從制度上進行規範。比如完善基金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基金的倉位調整要及時披露。對於基金公司自身的大規模贖回,可以根據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要求進行「預披露」,讓投資者有更長的時間進行投資決策。比如,我們不能哭大哭小,但可以要求基金自購規模要達到基金髮行規模的一定比例,因為太小的自購規模無法綁定投資者的利益。

對於基金公司來說,基金自購可以提振投資者信心,在短時間內提升新基金髮行規模。但要想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還是要在提高投研能力上下真功夫。只有良好的業績帶來實實在在的良好回報,才能真正獲得投資者的長期認可和信任,從而促進整個行業的健康穩健發展。(馬春陽來源:經濟日報)

本文來自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推薦閱讀

美國債券市場是雷鳴般的:6.6萬億美元的公司債券前景被降至負面。

night119

最新重量級!基金半年業績前50名榜單出爐。

night119

基金投資真的能賺錢。

night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