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學法科大學院教授野村修也近日對網路空間的危害與正面影響發表了見解。野村教授曾在讀賣電視台及日本電視台共同製作的「Wake Up」節目擔任主持人,他於15日在個人X平台(前身為Twitter)上分享了對網路潛藏風險的觀察。
事件源於本月14日在東京霞關的財務省前,「保護國民免於NHK黨」(NHK から国民を守る党)黨魁立花孝志在演講前遭一名男子以菜刀襲擊。據悉,嫌犯供稱:「因為他是會逼其他議員自殺的人,所以我才出手。」然而,關於立花孝志導致其他議員自殺的說法,目前並無確切證據支持,儘管部分媒體報導及網路評論確實對立花抱持批評態度。
野村教授將網路空間描述為「迴音室效應產生的過度分化環境,充斥著暴力性誹謗與煽動」。他提醒大眾:「我們不能忘記,在這些網路行為背後,潛藏著隨時可能在現實世界採取極端行動的真實個體。」他進一步指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會謹慎行事以避免結怨,但在網路上卻過於毫無防備。」這種網路上的輕率意識形態,正是野村教授所擔憂的危險來源。
所謂「迴音室效應」,指的是持相似觀點與價值的人群聚集,反覆聆聽相同意見,導致自身想法被不斷強化的現象。當面對兩種對立的思維時,個人若在網路上接觸到與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相符的資訊,系統會推薦更多類似內容,使思想越發僵化。
野村教授接著表示:「網路輿論沸騰的原因之一,在於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未能充分報導真相。此外,越來越多記者和媒體工作者不親自進行事實查證,而是依賴週刊雜誌報導,以運動人士般的姿態侃侃而談,這種現象更是火上加油。」他強調:「網路並非唯一的問題來源。」
「調查報導本應傳達事實,但許多自詡為記者的人士似乎誤以為調查報導就是從特定角度詮釋事件。」野村教授分享個人見解:「這種錯誤認知導致他們摒棄不符合預設敘事的資訊,只選取對自己有利的部分。」他指出,即使在傳統媒體中,也存在類似「迴音室」的現象。「這正是造成報導冤案的原因,而網路反而在某些情況下能糾正這些錯誤。」野村教授藉此點出了傳統媒體的潛在風險,同時肯定網路空間具有的正面作用。
他進一步分析台灣網路生態與日本的相似性。台灣網友同樣容易陷入意見同溫層,導致社會議題上的兩極分化。特別是政治議題討論中,不同立場的網友常難以理性對話,反而形成彼此攻擊的局面。網路平台的演算法機制更加劇了這種現象,使用戶更容易接觸到與自身立場一致的內容。
野村教授的觀點引發台灣媒體學者討論。有專家指出,台灣新聞媒體近年來為吸引點閱率,傾向報導煽動性或爭議性內容,使民眾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度逐漸下降。相對地,社群媒體雖能提供更多元聲音,但缺乏嚴謹的事實查證機制,導致虛假資訊容易散播。
台灣數位傳播協會專家補充,網路雖有其負面影響,但也提供了傳統媒體難以企及的多元視角。特別是在部分敏感議題上,社群媒體能揭露主流媒體因各種考量而未能充分報導的面向。關鍵在於使用者需具備媒體素養,能辨別資訊真偽,並從多方來源交叉驗證。
專家建議,面對網路時代的信息爆炸,公民需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同時保持開放心態,願意接觸不同立場的觀點。媒體機構則應重視專業倫理,確保報導的公正性與準確性。政府部門也可加強媒體素養教育,幫助民眾建立健康的網路使用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