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角大樓公布了一份向烏克蘭運送的、最詳細的武器裝備清單。清單顯示,2022年美向烏提供的軍事支持價值高達169億美元,提供了包括1400多枚「毒刺」防空導彈、8500多枚「標槍」反坦克導彈、700多架「彈簧刀」無人機,16套「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等武器裝備。
資料圖
延伸閱讀
俄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稱,烏克蘭軍隊在尼古拉耶夫-克里沃羅格方向多次進攻未果後撤退;
烏克蘭方面,武裝部隊總司令紮盧日內稱,9月1日以來,烏克蘭從俄軍手里收復了上千平方公里國土。
俄軍正在向哈爾科夫方向部署TOS-1A「日炙」重型火焰噴射系統 圖: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看來,俄烏各有各的說法,但起碼,從雙方的說法上能看出一點——
俄烏之間,衝突並沒有馬上停止的跡象。
而正在此時,美國接連向烏克蘭宣布新增軍援——
9月8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稱,美再次向烏克蘭提供6.7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當天,突然造訪基輔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又稱,將向烏克蘭提供28億美元軍事援助。
布林肯在基輔一家兒童醫院抱著一只掃雷犬 圖:美聯社報導截屏
不管奧斯汀和布林肯所說軍援中,是否有重復的項目,反正,美國正在加大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也就是在這時候,歐盟方面突然宣布,歐盟各國武器庫里沒貨了。
這到底算什麼意思呢?
01
以德國為例,克里斯蒂娜·蘭布雷希特早在8月底就表示,德國向烏克蘭輸送武器,已經達到了本國能力的上限。如果德國繼續向烏克蘭輸送武器,則本國武器庫將耗盡。
在美軍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舉行的烏克蘭會議開始前,德國國防部長克里斯蒂娜·蘭布雷希特與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交談
在位於德國萊茵蘭 – 普法爾茨州的美軍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舉行的馳援烏克蘭會議上,蘭布雷希特代表德國承諾,將向烏克蘭繼續提供16輛裝甲架橋車和10輛豹式坦克。她還透露,大約20名烏克蘭士兵將前往位於巴登符騰堡州的德國聯邦國防軍爆炸物防禦學校接受培訓,特別是在探雷、掃雷和清除誘殺裝置的技能方面獲得新能力。該培訓將與荷蘭合作進行。
有媒體披露,德國政府在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5日期間頒發的武器出口個人許可證總價值接近7.34歐元。
9月4日,約100名德國士兵和40輛戰車抵達立陶宛
而這還不算德國派出部隊前往北約靠近烏克蘭的地區去執行任務——
最近,德國與荷蘭聯合組建斯洛伐克空中導彈防禦特遣部隊,用於保護斯洛伐克領空。同樣以保護領空為名,今年7月底,德國空軍一支裝備5架戰鬥機的中隊駐紮於愛沙尼亞阿馬里鎮。今年早些時候,德國空軍還參與了保護羅馬尼亞領空的行動。
02
然而,加速馳援烏克蘭的歐洲國家得到了什麼好處呢?除了迅速被掏空的武器庫存以外,還要面臨冬季能源供應緊張問題。
畢竟,俄羅斯是歐洲國家的能源供應大戶。歐洲國家綁在北約戰車上,無法勸俄烏和談,還得往烏克蘭戰火里添柴。這本身並不符合歐洲國家的利益。可在美國的要求下,歐洲國家不得不如此行事。
英國陸軍推進「機動火力平台」項目後果
如何呢?
笑飲發現,歐洲國家,不管在不在歐盟內,無非兩手準備——
其一,就是採購,甚至是團購。譬如已經脫歐的英國,其陸軍正在推進「機動火力平台」項目。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也稱,歐盟成員國應該組團購買武器。如果說英國本身買點兒火炮,還有可能照顧到本國供應商的話,則歐盟若補充武器庫存,還得找美國。這就是美國軍工利益集團想要達到的目的。其實,今年,包括波蘭、捷克、波羅的海三國在內的多個歐盟國家均已和美方接觸,洽談大規模購買美制裝備。
其二,則是削減預算,甚至裁軍。其實,英國已經在這麼做了。既然錢不夠,還要採購新軍火,那其他方面就得省著點兒花。在公布「機動火力平台」採購預算之際,英國方面也發布消息稱,據英國軍隊現代化戰略的需求,英國陸軍規模將大幅削減——主要是削減主戰坦克和裝甲車數量。
03
美國當真高枕無憂,坐等歐洲送來大把歐元,等著數錢?
其實不然。最近,美國昆西研究所大戰略部主任、曾任中央情報局俄羅斯分析部主任和美國副總統俄羅斯事務顧問的喬治·比伯就在《國會山報》撰文稱,美國在烏克蘭的選擇空間越來越小。
比伯在《國會山報》網站發文截屏
比伯認為——
第一,烏克蘭軍隊在得到美國軍援後,確實戰鬥力增強。美國的防空武器瓦解了俄羅斯地臉部隊快速推進所必需的空中優勢。美國的反坦克武器和精準情報阻止了俄羅斯的裝甲部隊摧毀基輔。
第二,盡管防禦成功,但烏克蘭一直無法建立進攻勢頭並迫使俄羅斯軍隊撤退。那就意味著戰事不可能迅速結束。
第三,美國希望通過西方制裁俄羅斯的方式,讓俄羅斯知難而退的企圖已經失敗。今天的俄羅斯貨幣反而比戰前堅挺。由於油價上漲以及非西方國家不願加入制裁,俄羅斯從能源出口中獲得的收入實際上還有所增長。
總之,未來日子日益難過的是歐洲而不是美國。但站在歐洲看美國的立場上分析,這何嘗不是歐洲對美國信任度一步步下降的開始呢?美國能收獲短期的實際利益,譬如大把歐元。但在失去信任以後,美國長期的戰略利益是否受到影響呢?想來,美國也得有所改變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