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唐燕(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 兒童繪畫:國慶出行的城市空間體驗與思考
借助「家長進課堂」契機,我們在清華附小的二年級課堂上嘗試了一堂城市規劃設計科普課。規劃師通過向孩子們解釋北京的「城市病」以及「治病」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構建起城市空間體系的基本認知,並通過「貼圖」遊戲,帶領兒童「規劃設計」出了一座「竹子新城」。同學們積極的課堂反饋與規劃參與,進一步證明和揭示了兒童思考城市空間與設計城市空間的內在潛力。
▲ 「家長進課堂」的城市規劃設計科普
北京自2019年正式建立「責任規劃師」制度,通過推動專業技術人員「下基層」來服務基層規劃建設,以做到空間的共商、共建、共治。這為鼓勵與我國傳統城市規劃所不同的「參與式」規劃設計提供了機制保障。通過擔任對接街道的責任規劃師,我們推行了朝陽區小關街道和海淀區紫竹院街道的「兒童參與式」設計實踐。學者哈特(Hart R A,1992)根據兒童參與式設計的「參與程度」提出了八級梯子模型,包括以「被操縱、裝飾、象徵性」為特點的「非參與」階段,以及「指定但告知兒童、與兒童商量並告知他們、成人提案並與兒童分享、兒童提案並由成人指導、兒童提案並與成人共同決定」的五級「參與」階段。以此為依據,我們嘗試的小關街道的狹縫空間牆繪活動處在「成人為兒童指派任務」的階段,而紫竹院魏公街口袋公園的兒童參與式設計,通過多元主體的共商共治,開始向「兒童提案」的第六級及其以上層級邁進,是做到兒童深度參與設計的有益嘗試。
兒童參與的
小關街道狹縫空間牆繪行動
社區空間的小微改造往往需要的是充滿人文關懷和溫度的日常行動。2019年8月,小關街道惠新里的住總小區迎來了熱鬧的一天。街道責任規劃師團隊匯同街道辦事處、北方工業大學、在地居民共同完成了社區狹縫空間的牆繪改造。更新行動通過空間整理、牆繪激活、居民參與來做到城市消極空間的積極變身,從細微著手激發整體帶動下的綜合社會效應。
▲ 住總社區狹縫空間現狀與牆繪活動策劃
▲ 分步驟的兒童參與式社區牆繪
▲ 分步驟的兒童參與式社區牆繪
▲ 住總社區狹縫空間現狀與牆繪活動策劃
魏公街口袋公園兒童參與式設計
魏公街兒童參與式設計項目涉及的口袋公園用地總面積約800平方米,位於紫竹院魏公街的西頭,是道路南側人行道以內一片被圍起來的狹長小綠地。為了將這片封閉的綠地解放出來,成為能被進入使用,可以服務北外附小的家長、孩子以及周邊民眾的口袋公園,紫竹院街道決定延續其2018年在海淀實驗小學發起的「小小規劃師-規劃有你更精彩」活動,借助政府專項基金支持下的更新改造契機,探索「大手拉小手」的參與式規劃設計。設計行動在紫竹院街道辦事處、清華大學(街道的高校合夥人)、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責任規劃師團隊、社區青年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機構和團隊的緊密合作下,歷經幾個月的策劃與推進,最終形成了基於兒童參與的初步設計成果。
參與這項設計實踐的孩子基本都是北外附小4~6年級的學生。要把孩子們的理想變成現實,關鍵在於想辦法讓他們將無邊際的想像力約束在一定條件和一定空間中進行設計,而不是自由繪畫。做到這個目標需要進行精細化的過程設計,並在每個流程中溝通和觀察孩子們的反饋,不斷調整和優化引導方式與方法。
▲ 魏公街口袋公園的兒童參與式設計啟動儀式
▲ 魏公街口袋公園兒童參與式設計的五個關鍵步驟
結語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通過兒童參與式設計來獲取城市空間的改造建設方案,是做到「空間共享」與「人人平等」的規劃途徑之一。一方面,將城市規劃知識帶入兒童基礎教育課堂,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自己生活的場所,同時也是樹立兒童環境觀、家園觀和社會觀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兒童參與式設計亦是從小培養孩子們「主人翁」精神和「創造力」的積極途徑,孩子們參與下的空間設計成果往往能夠更好地契合兒童的真實需求,為落實「以兒童為中心」的城市空間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2021年 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