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操作手冊」

原標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守底線促振興強安全。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操作手冊」(權威部門開篇)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操作手冊」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制圖:張芳曼來源:農業農村部制圖:張芳曼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關於做好2023年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意見》。2月1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等有關負責人解讀了文件內容,介紹了今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

牢牢守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防止大規模返貧的底線。

黨的二十大描繪了以中國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總體來看,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突出了工作部署的指導性和政策措施的針對性。既是明確全年工作重點的‘任務清單’,也是指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操作手冊’。」唐介紹,文件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錨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目標,聚焦鄉村振興主題,緊緊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牢牢堅守的底線、亟待解決的問題,明確了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文件包括9個部分33條,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守底線、促振興、強安保。

守住底線,一方面要狠抓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生產和供應,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另一方面,增強貧困地區和群眾脫貧內生發展動力,穩定和完善幫扶政策,堅決守住不大規模返貧的底線。

多措並舉,綜合施策,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唐介紹,在目標方面,要以穩定面積為重點,以單位面積產量為重點,努力提高產量。在措施上,要著力強化地上儲糧和技術儲糧的物質基礎,抓緊制定逐步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實施方案,逐一拿出良田、良種、良法、好機遇、好制度相結合的綜合解決方案。在政策上,重點完善農民種糧賺錢和地方政府負責種糧的機制保障。

2022年是鞏固擴大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對接之年。經過各方共同努力,貧困勞力力就業規模達到3277.9萬人,比2021年底增加132.9萬人,超額完成258.7萬人的年度目標。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111元,增長7.5%,高於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個百分點。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4342元,同比增長14.3%,高於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個百分點。

如何幫助脫貧的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中央農辦副主任、國家鄉村振興局局長劉煥新表示,下一步,將做好監測、幫扶落實、培育發展動力、完善幫扶政策等工作,對監測對象開展常態化監測和集中排查,進一步提高識別準確率和幫扶力度。有針對性;用好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幫助貧困地區彌補技術、設施、營銷等產業發展短板;深化東西部合作、中央單位定點幫扶、「萬企繁榮萬村」行動,推動形成脫貧攻堅合力,確保貧困勞力力就業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

聚焦鄉村振興,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紮實推進農村發展、農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唐表示,圍繞這些重點工作,要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提高農業效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管道;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紮實推進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完善黨組織主管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鄉村治理效率。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2022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也要看到,當前農民收入增速放緩,增收動能減弱。必須高度重視,採取長短結合、注重實效的硬措施,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管道。中央農辦專職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吳說。對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穩定就業、提高運行效率、挖掘潛在財產性收入、擴大轉移性收入等方面做出了相關部署,努力讓農民的口袋越來越鼓,日子越來越紅火。

農民增收致富最重要的支撐是產業振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要求在突出特色、產業融合、優化布局、農聯農上下功夫,把農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和產業優勢,發揮三次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建設城鄉聯動的產業集群,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把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留給農民。

建設宜居美麗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硬件和軟件並重,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化的生活條件,同時努力塑造善良、和諧、寧靜的農村精神。「從美麗鄉村到宜居宜業美麗鄉村,是對鄉村建設內涵和目標的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強調鄉村建設不僅要見物見人、塑魂鑄魂,還要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到農村由表及里、從形式到精神的全面提升。」劉煥新說。

加強政策保障,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投入、人才、制度保障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點部署。唐表示,下一步將完善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健全政府投入、財政和社會投入的聯動機制;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培養和引進相結合,有序引導高校畢業生回鄉、能人回鄉、農民工回鄉、企業家回鄉;完善鄉村振興推進機制,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完善鄉村振興監督考核機制,建立鄉村振興統計監測體系。

農村改革是鄉村振興的法寶。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進縣域城鄉一體化等方面作出了重點部署。吳強調,要繼續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係這條主線,把強化集體所有制基礎、維護和做到農民集體成員權利與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兩權分離和權能提升,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重點是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下半年工作,鞏固和擴大改革成果。要完善運行機制,推動構建產權清晰、治理結構科學、運行方式穩定、收益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還要探索多元化發展方式,實行資源承包、財產租賃、中介服務、參股等多種模式,提高集體經濟收入和服務帶動能力。同時,要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制度,充分保障集體成員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目前,中國9.1億城鎮居民中,有近三分之一居住在縣城和縣級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業轉移人口在縣城就業創業,選擇在縣城落戶。」吳說,適應這一發展趨勢,要以縣域為重要抓手,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統籌縣域城鄉規劃建設,梯度配置縣域鄉村公共資源,進一步推進縣域農民工市民化,逐步打破縣域城鄉界限,使縣域成為連接工農、整合城鄉的重要紐帶。

「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要講究方式方法,把握好時機和效率。」唐說,建設農業強國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脈相承,目標一致,進程統一。當前,要著眼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好政策體系和工作體系的銜接,重心不變,主題不變,管道不變,保持工作的連續性。下一步將研究制定加快農業強國建設的規劃,統籌規劃,系統安排。著力解決當地農業農村發展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讓農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