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幾家基金公司自購1億+的新聞,備受關注。
這是中國基金報整理的榜單。兩天時間,16家基金公司自購總額達到14.5億。
基金公司紛紛自購,是不是意味著底部已來?公司都在買自己的基金,是不是說明底部已經來了?
這是很多市民關心的話題。
這個問題其實有專門的研究報告。感興趣的不妨找到廣東證券5月份的這份研究報告來看看。
這篇研報回顧了 2005、2008、2012、2016 和 2018 年五次 A 股大底與基金市場的關係,並將 「基金底」 分為 「發行底」 和 「自購頂」兩類來分析。這份研究報告回顧了2005年、2008年、2012年、2016年、2018年五個a股市場的相互關係,將「資金底」分為「發行底」和「自購頂」兩類進行分析。
研究報告的結論是,「發行底部」比「自購頂部」更可靠。以下是對結論的總結。
至於歷次底部的構成,下圖信息量很大,可謂是一目了然。至於歷次底的構成,下圖信息量很大,可謂一目了然。
其實對基金公司運作有所了解的基民也會明白,基金公司是資產管理公司,是通過代為管理資產收管理費盈利的公司,自營投資不是其本業,所以基金公司自購,核心出發點就不是賺錢,而是提振信心穩定金融市場 —— 這里面甚至還有窗口指導的身影。其實對基金公司運作有所了解的基民也會明白,基金公司是資產管理公司,通過管理資產,代征管理費來盈利。自營投資不是自己的事,所以基金公司自購的核心出發點不是賺錢,而是提振信心,穩定金融市場——甚至還有窗口指導在里面。
所以基金公司自購本身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投資決策。在筆者看來,真正誘發基金公司自購行為的,往往是大跌,而不是抄底。
相比之下,基金髮行作為反向指標,確實純淨很多。當基民普遍對市場感到厭倦的時候,確實容易構成反向投資的信號。
廣東證券在此,以股票型基金的發行規模作為參考。
作者把數據從2022年拉到現在,不算10月,還沒結束,還有國慶假期。「釋放底部」在5月份暫時出現。根據粵開證券的統計,發行底部比市場底部提前3-5個月,所以現在看起來是市場底部。
當然,發行底,低了還能再低。當然,在發行結束時,它還可以更低。
考慮到趙毅新旗下10只月全果基金的基數有85億元的規模,顯然當月的發行數據不會再創新低。至於未來發行能否再創新低,還需等待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