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家電製造商Winia公司終止與首爾私募股權公司的收購協議
Winia公司,一家正處於法院主導重組階段的南韓家電製造商,已正式終止與首爾私募股權公司(Seoul Private Equity)的有條件收購協議。Winia於週五透過監管文件申報,宣布終止合作的原因是該私募股權公司未能支付第二筆訂金。
成立於2023年的首爾私募股權公司,先前通過「引導性競標」(stalking-horse bidding)流程提出收購Winia的方案。該公司對Winia的估值為870億韓元(約合6,000萬美元)。Winia自去年底以來一直處於法院接管狀態。
上個月,首爾私募股權公司已存入435億韓元作為初始付款,相當於提議收購價格的5%。
所謂「引導性競標」流程允許陷入困境的公司先與特定競標者(即「引導性競標者」)達成初步協議,然後再邀請其他競標者參與。若沒有出現更高的出價,「引導性競標者」將按照預先商定的條款完成收購。
首爾私募股權公司在3月6日讓第二筆付款期限失效,原因是其提出的收購條件未能獲得Winia債權人的多數支持。該公司提出以現金支付未付工資和供應商債務的8%,剩餘部分則轉換為股權。然而,約30%的Winia債權人反對這一提案。
專注於不良資產的首爾私募股權公司表示,若其提案獲得債權人批准,他們願意恢復與Winia的談判。
若Winia的重整計劃(包括尋找新所有者)未能在4月23日前獲得法院批准,公司可能面臨清算。首爾私募股權公司表示,如果Winia破產,他們將通過法律程序尋求收回初始訂金。
對於Winia而言,這次收購談判的失敗代表著公司前景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作為南韓家電市場的重要參與者,Winia的命運不僅關係到其員工的就業,也影響到整個供應鏈的穩定性。
業內分析師指出,家電製造業在全球面臨著激烈競爭,特別是來自中國製造商的價格壓力以及原材料成本上升的雙重挑戰。Winia在這樣的環境下陷入困境,反映了整個行業面臨的結構性問題。
南韓政府一直密切關注該案,因為它可能成為處理國內陷入困境企業的模板。「引導性競標」模式在南韓相對較新,其成功與否可能影響未來類似案例的處理方式。
Winia的工會代表表示,員工們對公司未來感到擔憂,並希望管理層和債權人能夠盡快找到一個兼顧各方利益的解決方案。「我們理解企業重組的必要性,但也希望保障員工的基本權益,」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會成員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Winia的部分供應商也陷入困境,因為他們的業務嚴重依賴與Winia的合作。一位中小型零件供應商的負責人表示:「我們已經等待付款很長時間了,如果Winia最終清算,我們公司也可能難以繼續經營。」
首爾私募股權公司的代表則強調,他們的提案是在當前市場條件下最務實的解決方案。「我們仍然相信Winia有恢復盈利的潛力,只是需要進行必要的結構調整,」該代表說。「我們的門仍然敞開,願意在債權人認可的框架內重啟談判。」
目前,Winia的法院指定管理團隊正在積極尋找新的潛在投資者,同時也在評估其他重組選項。時間對Winia來說極為緊迫,距離法院設定的最後期限僅剩不到一個月。
市場觀察家認為,這一案例也凸顯了南韓企業重組流程中的挑戰,特別是平衡債權人、員工、供應商和潛在投資者各方利益的難度。無論最終結果如何,Winia的案例都可能為南韓企業重組體系提供重要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