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下午,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地震來臨時,成都一個小區封控樓里跑出來一位神色慌張的居民。
預警信息
根據疫情防控政策,社區網格員朱傑(化名)想請他返回家中,但那位居民堅持:「我要等餘震過去再上樓!」朱傑聽出對方是外地口音,猜想他應該沒經歷過地震,所以有些恐懼。
「那你等會兒自己上去吧。」朱傑緩和了語氣。幾分鐘後,這位封控樓的居民見震感消失了,也就自覺上樓了。
這一幕,發生在成都市成華區藍光COCO國際小區。地震發生後,這個社區因為一張從業主群中流出的截屏遭遇網路熱議。
網路截屏
截圖中,封控樓的物業樓道管家在群里提醒住戶「1、2棟都是高風險,大家不要下樓!」有居民追問:「搖兇了也不能往下跑嗎?」這位工作人員的回答依舊是:「不準跑!」
8月底至9月初,成都多個片區因疫情嚴峻進入社區封控管理狀態。突如其來的地震和疫情狹路相逢時,「優先級」如何確定?這成為擺在每個成都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針對這張備受爭議的網路截圖,9月5日晚間,記者找到了地震發生時正在現場的社區網格員朱傑。他希望記者把當時的情況如實呈現,也讓大家理解基層工作人員在特殊情況下的難處。以下是他的講述:
說來也巧,地震發生時,我剛接到通知,在小區里部署1單元的封控事宜。
這個社區2單元在幾天前就出現了病例,一直處在閉環管理之中。但情況在地震那天凌晨有了新變化,防疫工作人員來小區判定時,決定將1單元和2單元都列為高風險地區,小區其他3個單元列為中風險地區。按照最新的防疫部署,1單元和2單元所有居家隔離的居民,都應該足不出戶。我們在距離這兩棟樓幾米外增加了圍擋,也派專人在那里值守。每家每戶都上了門磁,但是沒有貼封條。
1單元居民是否清楚這個最新變化,我不能十分肯定。我想,這也會影響到在地震發生時,他們是否下樓避險的抉擇。
在對1單元和2單元部署封控時,我也檢查了樓內每一層的消防通道,確認是暢通的。樓下單元門也是可以正常從里面打開的,沒有被反鎖。所以我可以確認,如果發生火災這樣需要緊急疏散的情況,居民的逃生通道是通暢的。
說回那天地震發生時,我就在1單元和2單元樓下,我當時的確沒有多強烈的震感,所以也沒有很強烈的避險意識。但1單元和2單元這兩棟封控樓都是30多層的高樓,住在樓上的居民會感覺到明顯的晃動,這肯定也是事實。我看到有些居民靠在窗邊喊:「地震了!」
很快,1單元十幾個住在低層的居民已經逃到樓下來避險了。2單元倒還好,只有1個人下來,可能是因為封控得早,大家都比較清楚防疫政策。但是這種騷動也沒有持續太久,因為1分多鐘以後,震感就明顯減弱了,居民們也都平靜下來了。
我看到了地震的推送數據,從震級和成都距離震中的位置推算,這次成都應該是有驚無險。我就勸站在1單元門口的居民回家去,有人還是不樂意,就質問我:「你能保證,我上樓了,我們的樓不塌嗎?」
他的問題,讓我無言以對。你說遇到這種自然災害,我怎麼可能和你做這種保證呢?這個過程大概維持了十多分鐘,後來大家看的確沒什麼事了,也就紛紛上樓了。
2單元那位跑下來的居民聽口音不像是本地人,他一直非常擔心餘震,我也不好強硬地把他趕上去,就讓他在下面站了幾分鐘,直到他覺得相對安全了才自己上樓。所以整個過程當中,確實不存在我們工作人員因為疫情防控,耽誤誰逃生的情況。
說這個不是為了澄清自己,而是我們作為基層工作人員也很為難。我們到底應該做到什麼程度?比如我當時勸大家上樓,我的標準就是憑借我以往的經驗,感覺這次地震應該不會對居民造成人身傷害。但是,你要讓我拿出一個硬性的標準——到底什麼樣的震級可以組織大家有序逃生,什麼樣的情況是在原地堅守,我也確實辦不到。我只能從常識和經驗去作一些判斷,畢竟大部分四川人遇到這種情況,也不會特別慌,很多人即使不在封控樓里,也未必會跑下樓。
後來,我看到有人把業主群里的截圖發到了網上,很多人指責那個物業管家不顧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但我也看到了留言區,有不少住在這兩棟樓里的居民在為他說話,說他平時工作一直是兢兢業業的。我看到這些信息,也很難過。我認為不應該揪著他在情急之下說的一兩句話不放,其實他也沒說錯,這兩個單元的居民的確都是在高風險區,他也是為了讓居民當時不要亂了陣腳。只是他的表述方式的確讓一部分人很難接受。
如果真的遇到了很危急的情況,我想只要逃生通道是暢通的,大家也還是會選擇主動逃生的,這是人的本能,我也是攔不住的。
我已經在這個小區擔任網格員兩年多了,和很多居民都互相認識。這次小區封控以後,我們社區立即成立了物資、醫療等各種保障小組,保證大家遇到突發情況能夠及時解決。我穿著大白進這個小區已經三四天了,我也和這里的居民一起閉環。如果小區居民真的遇到危險,我肯定會義無反顧的。我就是真的希望這個樓里疫情控制住,居民們早點恢復正常生活。
9月6日上午,記者再次聯繫朱傑時,他說醫護人員正在上門為這兩棟封控樓的居民做核酸,大家的情緒也都恢復了平靜。
實際上在有些防控形勢相對明朗的社區,關於「逃生」和「疫情防控」的優先選項,則要明確很多。
地震發生時,在一個低風險小區居家辦公的成都本地人周浩然發現,「這次地震晃動特別劇烈,好像要把我晃出陽台一樣。」他接受了室友建議,下樓到地面避險。周浩然記得,下到小區花園時是12時57分。花園里,陸陸續續有居民下樓避險,他們都戴著口罩,秩序和做核酸檢測時差不多。周浩然看到,自己小區里的消防通道等都沒有因為疫情防控而被關閉,避險線路也沒有任何阻礙。約40分鐘後,周浩然回到家中繼續吃午飯。
震中海螺溝景區附近倒塌的民宿
成都市民李聞在震後下樓避險「求個安慰」。他所在的小區屬低風險地區,盡管沒有拉起鐵絲網,保安也依舊看守著大門。「小區里的一個老大爺倒是想趁著地震出去溜達溜達,保安大叔也沒讓。」李聞說。餘震消失後,李聞還是和其他居民一起,回到了家中。
不過,另一種「餘震」依然存在。
9月3日,成都城南一號居民區的業主打電話給12345,反映封控樓內消防通道被焊死了。後經協調,物業帶人在當天把所有樓層內以及地下室的消防通道鎖都打開了。地震發生時,有居住其中的居民感慨:如果這些消防門前幾天沒有被打開,我們現在是不是連逃生的通道都沒有了?
9月5日下午,記者致電成都機場附近一家住有100多位隔離人員的隔離酒店,前台工作人員表示:「住店客人不可以輕易出來逃生的,萬一交叉感染了怎麼辦?」但負責安保的酒店經理卻給出了另一番解釋:「地震發生前1分鐘,我就收到了預警,我看震級沒有超過7級,震中也比較遠,就還是安撫客人情緒,請他們呆在房間里。」這位經理說這家酒店在作為隔離酒店以後已經經歷了兩次地震了,都平穩度過了。「我是看著這個酒店建起來的,知道房屋的抗震等級是8級,所以如果今天中午的地震超過7級了,我會考慮組織客人疏散的。現在在隔離酒店內,我們每隔兩個小時就會檢查一遍逃生通道是否通暢。」
但對於酒店方面的緊急避險部署,住店的客人大多並不知情。直到當天下午,依舊有客人因為不安致電前台,詢問如果再次發生地震,他應該怎麼辦?
直到現在,已經在居家隔離中的德魯(化名)想起8月30日經歷火災的一幕依舊後怕。他描述:8月30日,我在某酒店集中隔離,下午3點半被濃煙嗆到,給總台打電話,總台說11樓著火了,讓我們打濕毛巾捂好口鼻,但不能逃生。所以隔離的小夥伴只能把著窗戶呼吸空氣……我認為酒店的做法不可取,火災發生時沒有主動通知隔離人員,但有不少員工都跑到空曠地帶上了……
德魯的心聲或許能代表不少留言者的態度。他說:相比逃生這最後的一步,我們更關心的是在遭遇險情時,我們是否會被第一時間告知風險;當我們住進這些封控區域時,我們在危急時刻的緊急疏散方案是否完善。我們不想在災難來臨時,成為那些被遺忘的少數「隔離人員」,我們也有逃生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