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裔藝人菲菲(Fifi)在16日凌晨於其社群平台X(前身為Twitter)上發表看法,針對在餐廳用餐後是否應該說「謝謝款待」的議題展開討論,引發網友熱烈迴響。
事情源於一位網名為「Yuki@BURST MG」的網友分享的經歷。這位網友在丸龜製麵用完午餐後,依照慣例在歸還餐具時說了聲「謝謝款待」,卻遭到後方兩名約四十多歲的上班族嘲笑:「哇,這也太扯了吧?在餐廳說謝謝款待?」、「如果我老婆這樣說,我會很尷尬」。對此,這位網友在貼文中表示:「嗯,倒是你們的言行讓我覺得很尷尬。」
菲菲轉發了這則貼文,並表示自己也有類似習慣:「我在站著吃的蕎麥麵店用餐後,也總是會說『謝謝款待』才離開店家呀!」她的回應顯示出對Yuki網友遭遇的同理與支持。
這則貼文引發許多跟隨者的共鳴。有網友說:「只要沒有遇到讓人不愉快或失禮的情況,我都會說『謝謝款待』、『謝謝』或『多謝』。」另一位網友則提到:「即使在松屋這種連鎖餐廳,我離開時也會說『謝謝款待』。」這些回應顯示多數人傾向於支持在餐廳用餐後表達感謝之意。
不過,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其實說或不說,應該都無所謂吧?」還有網友分享道:「我曾聽說『謝謝款待』這個詞不適合在餐廳使用。似乎是因為這個詞原本是用來感謝免費提供食物的人,所以在付費的餐廳中,可能『謝謝』或『很好吃』會更合適。」也有人表示:「當餐廳非常忙碌時,我有時候就不會說了。」
這場討論實際上反映了現代社會中禮儀規範的變化與多元性。在日本傳統文化中,「謝謝款待」(ごちそうさま)是一種表達對食物及烹飪者感謝的方式,但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這些禮儀的應用場合和解讀也產生了差異。
有文化學者指出,「謝謝款待」最初確實源於感謝他人無償提供食物的情境,但隨著時代演進,其使用範圍已擴展至各種用餐場合。在現代社會中,這個詞彙更多地表達了對食物和服務的讚賞與感謝,而非僅限於免費招待的情況。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公開表達感謝不僅能增進人際間的正向連結,也有助於提升個人的幸福感。研究顯示,經常表達感謝的人通常更能感受到生活的滿足,同時也能為他人帶來正面影響。
餐飲業內人士則表示,顧客的感謝之詞對服務人員而言是一種肯定和鼓勵。一位在台北經營日式餐廳多年的老闆分享:「無論顧客用什麼方式表達謝意,對我們來說都是莫大的支持。這些小小的互動其實能大大提升我們的工作熱忱。」
此外,不同文化背景對於用餐禮儀的詮釋也各有差異。在某些文化中,餐後的感謝是必要的禮節;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更重視用餐過程中的其他表現形式。無論如何,真誠的態度或許比固定的言詞更為重要。
在這個社群媒體時代,像菲菲這樣的公眾人物參與日常生活禮儀的討論,不僅展現了他們的親民形象,也為公共議題提供了更廣泛的討論平台。透過這類看似瑣碎的話題,人們得以反思自身的行為準則及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最終,「是否在餐廳說謝謝款待」或許並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取決於個人習慣、場合適宜性以及真誠度。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依據自己的舒適度選擇表達感謝的方式,或許才是最合適的社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