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北京株後會傳染廣州株嗎?高峰過後還能給人免疫嗎?專家解讀

感染北京株後會傳染廣州株嗎?高峰過後還能給人免疫嗎?專家解讀

近期,「北京株」與「廣州株」時不時被拿來比較,那麼在北京已經「陽康」的人員如果去到南方,會不會染上當地的毒株呢?最近不時拿「北京株」和「廣州株」做比較。那麼,在北京「養康」過的人如果去南方,會不會染上當地的毒株呢?

另外,新冠肺炎真的會導致白肺嗎?白肺會對肺部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嗎?在家如何預警白肺?

染了「北京株」還會得「廣州株」嗎?疾控中心專家:風險相對較低。

據北青報報導,北京市疾控中心傳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長張表示,感染風險相對較低。「雖然全國流行的毒株不盡相同,但全國各地流行的毒株仍然是BA.5.2和BF.7,都是Omicron中BA.5的亞分支。目前BF.7感染產生的高水平抗體對BA.5.2突變體有一定的交叉保護作用。因此,在感染BF.7變體後,再次感染BA.5.2的風險相對較低。」

新冠肺炎真的會導致白肺嗎?

澎湃湃湃湃湃湃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呼吸監護室副主任醫師張莉、湖北省武漢市第五醫院呼吸與危重症科副主任醫師龔子龍兩位一線醫生解讀「白肺」相關問題。

張莉說,白肺有兩個原因:肺部本身的感染或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引起人體的炎症反應。炎症反應是人體正常生理防禦機制的一種表現,但免疫細胞在殺死病毒的同時,也會對自身器官造成創傷,從而造成「白肺」現象。

重度白肺患者死亡率在40%以上,部分人可以治愈。但肺部很難恢復到原來的清潔狀態,大部分患者會留下肺纖維化的後遺症。根據之前一些專家的統計,新冠肺炎三角洲病毒感染恢復一年後,患者的肺功能會有所恢復,但恢復趨勢在短時間後會呈現下降趨勢,而且這種下降是不可逆的。

龔子龍還提醒大家,要特別注意「無聲缺氧」即「快樂缺氧」的發生。患者沒有胸悶氣短等臨床症狀,但實際上肺部已經嚴重缺氧。這種現象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他建議,特別是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和老年人,家里最好備一個「血氧計」,及時監測血氧飽和度。一旦發現靜息氧飽和度低於93%,應及時就醫。

至於新冠肺炎是否會導致白肺,兩位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確實會影響人的肺部,但導致白肺的概率不是很高。

最近一些地方的新增感染者處於快速增長期,各地都在想方設法保持身體健康,預防重疾。中國還有流行的delta變體嗎?如何使用抗新冠肺炎藥物?針對公眾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組織專家進行解答。

delta變體在中國還盛行嗎?

另外,最近網上有傳言稱,Delta和Omicron毒株在我國部分地區流行。

對此,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長徐文伯表示,根據實時動態監測,沒有發現delta變異體在中國流行,也沒有發現delta變異體與Omicron變異體之間的重組。從12月初至今,我國共檢測到9個新冠肺炎流行亞科,均屬於Omicron突變株。

中國是否產生了新的突變體?

據徐文伯介紹,自12月初以來,中國疾控中心通過抽樣調查完成了1142例病例的全基因組測序,發現奧米克隆突變株的BA.5.2和BF.7亞家族在全國疫情中占據絕對優勢,其總數超過80%。此外,還有7個Omicron變異株亞家族也很流行。

徐文伯介紹,這些亞分支沒有發現特徵性的基因組突變,都是從國外引進的。12月,共發現31個Omicron突變株亞家族傳入我國,包括BQ.1、XBB等正在國外迅速傳播的亞家族。

不同的突變體會導致再感染嗎?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王桂強表示,對於大多數免疫力正常的人來說,半年內人體內就會存在有效的免疫抗體,同株二次感染的概率極低,即使感染也不會出現嚴重症狀。

王桂強說,如果出現新的突變株,或者新的亞科表現出很強的免疫逃逸能力,就可能導致再感染。根據人體內的免疫抗體,再感染間隔時間越短,通常症狀越輕,間隔時間越長,症狀越重。所以經過這次疫情,大家還是要注意健康防護。

如何使用抗新冠肺炎藥物?

王桂強介紹,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礎疾病且未接種疫苗的老年人是高危人群,面對疫情需要及早發現和干預。一些口服抗新冠肺炎小分子藥物可以在明確診斷疾病或感染後盡快使用,通常在5天內。

王桂強說,這種抗新冠肺炎小分子藥物存在與其他許多藥物相互作用的問題,並有一些副作用,因此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此外,研究表明,這些藥物不能用於預防性治療,對重症患者效果不明顯。

新冠肺炎感染高峰過後,我們能做到大規模免疫嗎?

12月以來,我國多地迎來第一波感染高峰。目前的感染高峰過後,能否做到群體免疫?專家表示,一定程度上會做到群體免疫,但如果出現新的突變株,可能會突破免疫屏障。

12月26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王桂強告訴健康時報記者,隨著感染高峰的結束和大規模接種疫苗的背景,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感染高峰會有所回落。但由於各地感染高峰的時間差,回落的時間不會完全一樣。「雖然說感染高峰過後會形成一定的群體免疫力,整體感染人數會減少,但高峰與重症、死亡有明顯的相關性。高峰越高,短時間內病例數越多,越有可能發生醫鬧,影響危重患者的救治。所以我們還是希望高峰來得越晚越好,越快越平。」

同時,王貴強也指出,如果出現新的突變株,可能會突破這一免疫屏障。但從整體趨勢來看,後續感染的重症率和死亡率都在不斷走低。「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永遠是弱勢群體。只要疫情還存在,就值得我們關注和保護。」

12月12日,張文泓團隊在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感染科微信官方帳號《華山感染》中發文稱,當全社會感染率較高,大面積接種疫苗,建立群體免疫屏障,逐步進入群體免疫階段,易感人群暴露於外界的風險將大大降低。「這里的核心原則是,要千方百計延緩老年人口的感染時間,最大限度減少第一波疫情高峰時老年感染者的數量。」(來源:新華社、北京青年報、健康時報、澎湃技術;整理:方)

編輯:李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