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塔斯社報導,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正式宣布,將在2022年越南國際防務博覽會上展示蘇-57隱形戰鬥機的全新出口型號蘇-57E。
該公司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米哈耶夫(Alexander Mikheyev)透露,俄羅斯參展的目的是支持越南與俄羅斯的雙邊戰略夥伴關係,進一步加強兩國軍事合作的規模。
蘇-57E戰鬥機模型蘇-57E戰鬥機模型
與此同時,據越南通訊社報導,越南和韓國已正式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將雙邊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標準。美國專家紮卡里·阿布紮(Zachary Abuza)表示,這意味著基於分擔戰略風險的考慮,越南將可以從韓國購買KF-21戰鬥機,這將是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結果。
需要注意的是,紮卡里·阿布紮所說的戰略風險並不是軍事層面的風險,而是越南自己軍事裝備的採購風險。
韓國的KF-21戰鬥機韓國KF-21戰鬥機
因為在目前的越南陸軍、海軍和[/k0/]武裝力量中,越南自己的軍事工業只能勉強保證生產陸軍最基本的輕重武器和輕型裝甲車,以及小型海軍執法船。其他海軍導彈艇、潛艇、陸軍坦克、反[/k0/]導彈以及所有空軍用飛機都需要進口。
此外,長期以來,越南同時與中國和美國發生了許多衝突,以至於他們沒有辦法獲得中美之間的軍貿管道,只能從俄羅斯購買先進的武器裝備。這直接導致今天越南軍隊80%的裝備都是從俄羅斯進口的,武器裝備的採購管道完全被俄羅斯壟斷。
越南海軍的毒蜘蛛導彈艇越南海軍的毒蜘蛛導彈艇
這種壟斷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是,一旦俄羅斯的這一採購管道因為兩國關係下降或其他原因而無法再使用,整個越南軍隊將會陷入和俄羅斯民航業一樣的困境,在庫存的持續消耗中迎來終點。
因此,許多國家在國際軍火市場採購裝備時,往往會專門從不同國家採購裝備,並盡力尋求生產線和相關技術的轉移,以避免單一國家對採購管道的壟斷。
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中國。上世紀90年代中國從俄羅斯進口蘇-27時,專門花了大價錢一起引進了蘇-27的總裝線,並以此為基礎成功研制了國產殲-11B戰鬥機,使我們擺脫了對俄制重型戰鬥機的依賴。
解放軍殲-11B戰鬥機解放軍的殲-11B戰鬥機
當然,我們之所以能夠基於蘇-27總裝線研發國產戰機,根本原因是中國擁有相對完善的航空空工業能力。
但是越南沒有這個能力。作為一個航空空工業幾乎為零的國家,越南連殲6/米格19這種最基本的戰鬥機生產能力都沒有。如果它想擴充空軍隊,只能繼續從俄羅斯進口蘇-30MK2戰鬥機。可以說,越南整體的軍事發展能力受到了俄羅斯的制約。
越南的蘇-30MK2戰鬥機越南的蘇-30MK2戰鬥機
在這種情況下,韓國的加入對於有意發展本國國防工業的越南來說意味著什麼?
其實我們只需要知道一件事——不像俄羅斯軍火公司喜歡把核心技術握在手里,只願意把成品出口到其他國家。韓國軍火企業注重「規模出口」,願意在當地國家投資建廠,轉讓相關製造技術。
雖然從短期成本來看,韓國軍火公司的這種行為無疑是「賠錢賺吆喝」,但如果把目光延伸到5年、10年甚至20年後,我們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韓國的軍貿合作可以賺取遠超俄羅斯的長期利益。
因為長期合作的最大優勢在於雙方合作關係的相對穩定性,只要沒有太大的政治變動,合作就可以繼續。相比之下,俄羅斯這種只賣成品的「超市式」軍貿模式,隨時可能因為客戶自身的原因或者競爭對手的出現而出現問題。
韓國向波蘭出口K2坦克時就一同賣了生產線韓國出口K2坦克到波蘭的時候,把生產線一起賣了。
其實越南本身就是在「超市式」軍貿模式影響下誕生的典型。之所以計劃與韓國深化合作,是因為俄羅斯只賣成品,沒有技術的合作模式,制約了越南自身軍事工業科技的發展,使越南的軍事發展與俄羅斯高度捆綁。
但如果越南能夠獲得韓國轉讓的技術,且不說越南能否成為東南亞的一霸,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
綜合來看,雖然俄越兩國有很深的合作經驗和關係,但如果越南真的要基於自身戰略需要採購隱形戰機,那麼在蘇-57E和KF-21之間,越南極有可能選擇後者。
即使從紙面數據上看,蘇-57E的綜合作戰能力高於KF-21,但這並不能改變蘇-57E只是一個獨立「商品」的本質。對於目前的越南來說,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商品」,而是持續生產「商品」的能力。在這一點上,韓國的KF-21確實是一個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