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研究基金。讓我什麼都知道是不是太難了?

我被最近的一些問題弄糊塗了…

資助一切

「檸檬君,你覺得港股怎麼樣?」

「檸檬老師,醫藥行業怎麼看?」

「檸檬是大的。銀行股持有三年能有7%的回報嗎?」

最近收到一些問題,很感謝大家的信任,但是這些問題的真實性讓我有點暈。作為研究基金,我了解所有行業,甚至跨市場。對我來說太難了嗎?

的確,基金涵蓋了一切,因為有很多投資方向,比如股票、債券、貨幣市場、商品期貨。隨著行業的發展,投資市場越來越多。除了a股、美股、港股,現在擴展到越南、印度。

推薦要看:定時定額10年買貝萊德世界科技、安聯收益成長、聯博全球高收益債,會發生什麼事?

所以基金研究其實更強調廣度,但是在廣度覆蓋的同時,還是要有深度,要全能,要全能,還要有核心能力。實際上很難創造超額收益,對個人精力投入要求很高,不適合業餘選手甚至大部分職業選手。擁有超強的能量也是一種天賦,而且大家都知道勤奮是有用的,但是勤奮是有能量支撐的。

行業研究之路

如果你經常看基金經理的訪談,你會知道,即使是基金經理也敢說自己能力圈覆蓋的行業是有限的,大部分只是三五個大行業/大話題。按照申萬的行業分類,能覆蓋一半的基金經理是非常少的。

然後我發現那些能覆蓋一半的,在基金KOL里好像都失敗了…這真是一個奇跡…

目前基金研究的主流還是從指數基金學派出發,以行業為中心,以基金為工具。換句話說,很多基金kol其實是在做「行業分析師」的工作,而且大部分都是全能的,什麼行業都可以說。其實說出來也不難。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但是準不準,那是考驗,不過好像大家都是一個人=一個券商研究所的水平…

原因是檸檬君覺得和很多人轉行有關係。現在很多基金kol都是從股票、借貸、泛理財等領域轉行過來的,能力基礎是有的。研究路徑自然會輕基金層面,而基金研究起家的kol多以基金層面為主。

中斷循環和固定循環

「擴大能力圈」是基金經理們愛聊的話題。其實終身學習真的很有必要,尤其是現在發展速度還很快,不學就跟不上。

但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有限的能力要合理分配,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需要選擇,以達到最優的平衡。破圈是個好主意,但你得跟上。否則你手里的玉米就被扔掉了,外面的玉米就找不到了,最後你就兩只手空空。

其實投資超額收益的主要來源是長板。長板越長,超額收益可能越多。努力補短板是好的,但長板不能棄。這是除了時代的貝塔之外,個人阿爾法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破圈的前提是修復。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基金火的時候大家研究的重點不是基金了。

檸檬認為:研究的廣度是幫你避坑,研究的深度是幫你獲取超額收益。不要搞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