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教學完全指南:走出教室,讓學習更有趣!

在戶外教學中,學生們必須觀察、思考、解決問題,還要和同學合作完成任務。這些能力可不是坐在教室裡就能培養出來的!而且,這些正是未來職場最需要的關鍵能力。

文:亞洲新聞網特約作者 Daniel Tan

還記得你上一次參加戶外教學是什麼時候嗎?是去美術館欣賞名畫,還是到科博館看恐龍?

我猜,提到戶外教學,每個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大概都是排隊上遊覽車,然後到處走走看看的場景吧!

不過,現在的戶外教學可不只是校外參觀這麼簡單喔!

戶外教學完全指南:走出教室,讓學習更有趣!

戶外教學大進化!不是只有坐遊覽車看風景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看著戶外教學這些年的轉變,真的超級興奮!現在的戶外教學活動已經進化成超有趣的學習體驗。

想像一下,學生們戴著VR眼鏡,瞬間穿越時空回到恐龍時代;或是拿著平板電腦,在植物園裡進行AR實境尋寶。科技的加入不只讓學習變得更有趣,更重要的是讓抽象的知識變得超級具體!

最近帶著一群國中生去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看到他們玩VR單車競速時的表情,完全是另一個層次的專注。一個平常上物理課打瞌睡的小男生,居然可以用時速、角度、風阻這些專有名詞侃侃而談,就知道這種親身體驗有多厲害!

為什麼現在的戶外教學這麼重要?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Google一下什麼都找得到,但「知道」和「理解」可是兩回事啊!舉個例子,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關於槓桿原理的所有解釋,但是當你真的把一根長木頭放在支點上,親手施力的那一刻,才會真正懂得槓桿原理的奧妙。

現代的戶外教學有這些超棒的優點:

首先是「學以致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透過實地觀察和操作,立刻變成活生生的經驗。像是學習光合作用時,直接到植物園觀察不同環境下植物的生長狀況,比起死記硬背公式有趣多了!

再來是培養「軟實力」。在戶外教學中,學生們必須觀察、思考、解決問題,還要和同學合作完成任務。這些能力可不是坐在教室裡就能培養出來的!而且,這些正是未來職場最需要的關鍵能力。

怎樣的戶外教學才算成功?

說到這裡,很多老師和家長可能會問:「那要怎麼規劃才能讓戶外教學真的有效果呢?」身為一個常常帶學生進行戶外教學的老師,我有幾個私房秘訣要分享:

教室外的課程延伸

最重要的是,戶外教學不能變成純玩樂的郊遊。好的戶外教學應該要和課堂內容緊密結合。比方說,學習地理課程時,實地到地質公園觀察岩石結構;或是在歷史課談到產業革命,就安排參訪歷史建築和老工廠。

動手做就是學得快

現在很多博物館都有超棒的互動設計。像是科學館的力學實驗區,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瞬間就能理解課本上艱深的物理概念。我最喜歡看到學生驚呼:「啊!原來是這樣!」的表情,那就是學習發生的瞬間!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他們特別設計了許多動手操作的展區,像是地球科學廳的地震模擬器,讓學生能親身體驗地震的感覺,理解地震規模和震度的差異;或是生命科學廳的DNA模型組裝,讓抽象的基因概念變得具體可見。

善用科技工具

現代的戶外教學已經不只是帶著紙筆記錄。許多場館都提供數位導覽系統,有的還能用手機掃QR code獲得更多資訊。善用這些工具,不只能讓學習更有效率,學生的參與度也會大幅提升。

戶外教學完全指南:走出教室,讓學習更有趣!

新時代的戶外教學怎麼選?

如果你正在規劃戶外教學,以下幾個重點請特別注意:

第一,選擇有「教育性」的場域。現在很多場館都有專業的教育部門,會根據不同年齡層設計適合的導覽和活動。這些都是經過專業規劃的,比起自己摸索更容易達到學習目標。

第二,注意「互動性」。光是看展品已經過時了!要選擇有豐富互動設計的場域,讓學生能真正參與其中。像是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的VR體驗,就讓學習變得超級有趣。

第三,重視「整體規劃」。一次成功的戶外教學,需要事前準備、現場引導和事後整理三個階段都做好。很多老師只重視現場活動,其實事前的暖身和事後的回顧同樣重要!

教育部的戶外教育資源平台提供了全台各地適合戶外教學的場域資訊,包含場地特色、適合年齡層、學習重點以及聯絡方式等詳細資訊。老師們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直接在平台上搜尋合適的場地,還能參考其他學校的教案設計和經驗分享。

戶外教學的大哉問!

戶外教學到底去幾天最剛好?

老實說,這個問題我被問過超過100次!依照我這些年帶學生出遊的經驗,1-2天最完美。為什麼?想想看,一天太趕會讓孩子們像在打寶可夢一樣到處衝,三天以上…嗯,我只能說,光是看著精力充沛的學生們就會讓老師體力透支啦!

不過啊,如果是要進行特殊的研究計畫,像是生態觀察這類的,那就真的要依實際需求來安排囉。

天公伯不作美怎麼辦?

下雨天最怕聽到:「老師,我們要回去了嗎?」別擔心!聰明的老師們都會準備「雨天大作戰」方案。

首選當然是像科學館、博物館這種室內外都能玩得盡興的場地。而且,老師們的口袋都藏著讓雨天變得超有趣的絕招:「孩子們,我們來觀察雨滴打在水窪上的漣漪吧!」看,這就是另一堂精彩的物理課啦!

經費壓力好大,有妙招嗎?

說到錢,誰不想省一點呢?但別以為高品質的戶外教學一定要花大錢!

有些超棒的公立場館不只免費參觀,還提供專業導覽呢!最近還有不少企業推出教育方案,等於是幫我們大大減輕負擔。還有一個小撇步:和學校附近的特色場館合作,不只省下交通費,學生還能更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區喔!

突發狀況來敲門,怎麼辦?

有句話說:「意外來得太突然」,但只要事前準備充足,真的不用太緊張!除了必備的急救包,我都會先在Google地圖上標註周邊的醫院和診所(這招超實用!)。

最重要的是,要讓每個人都知道「超級緊急連絡網」怎麼用,就像是我們的求救神器一樣!

家長擔心得睡不著,如何讓他們放心?

這個問題真的超級容易理解!換作是我,孩子要出門好幾天,我也會擔心得像熊貓一樣有黑眼圈。

所以我都會先辦個超有趣的說明會,不是那種嚴肅的報告,而是用生動的照片和影片,讓家長看看以前戶外教學有多精彩。

最厲害的絕招是邀請家長當隨隊志工,這樣他們就從擔心的旁觀者變成快樂的參與者啦!

怎麼知道孩子們真的學到東西了?

這可不能用考試來評量啊!我最喜歡讓孩子們用創意的方式展現學習成果:
– 拍短片做Vlog
– 畫超可愛的學習漫畫
– 辦一場小型簡報會
– 做手帳紀錄這趟旅程

最棒的是看到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把知識轉化成生動的作品,那種成就感,真的比拿到100分還要棒!

未來的戶外教學會更精彩!

隨著科技的進步,戶外教學的可能性變得更寬廣了。想像未來,學生們可能戴著AR眼鏡,在古蹟現場看見數位重建的歷史場景;或是用全像投影技術,和遠在國外的學生一起進行跨國戶外教學!

但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戶外教學的本質不變:就是要讓學習變得更真實、更有趣、更有意義。走出教室,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才是戶外教學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