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週四(9月26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間,社區機構接獲的低至中度風險兒童虐待案件數量有所增加。
2023年,此類案件達2,787宗,較2021年的2,377宗增加了17%。
在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首次發布的「家庭暴力趨勢報告」中,將第一級案件定義為對弱勢人士安全和風險關注程度為低至中度的案件。這類案件包括不頻繁發生的言語虐待,如貶低性言論,但未升級至身體暴力或嚴重心理虐待。
第一級案件由社區機構監督管理,這些機構包括兒童保護專業中心、保護專業中心及家庭服務中心。
安全和風險關注程度較高且需要法定干預的案件則被歸類為「第二級」。例如,父母對孩子造成嚴重傷害如燒傷或骨折等情況。第二級案件由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直接監督。
根據報告,新增第二級兒童虐待案件數量略微下降了6%—從2021年的2,141宗降至去年的2,011宗。然而,這一數字仍高於疫情前水平。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表示,這可能是由於疫情期間家庭面臨的壓力和衝突增加所致。但該部門也將較高的數字歸因於這段時期政府和社區加強了宣傳活動,提高了民眾對家庭暴力的認識和兒童虐待案件的舉報意識。
在第一級案件中,7至12歲兒童構成最大群體,而在第二級案件中,6歲及以下兒童佔比最高。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孫雪玲在9月17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兒童虐待案件數量令人憂慮。
「我們發現針對兒童的主要虐待形式是身體虐待。我們希望提高社會對此問題的認識,並與教育工作者和社區夥伴合作,以更好地識別兒童虐待案件。」她說。
在解釋其部門對體罰的立場時,孫雪玲表示:「我們承認父母在管教子女方面的角色。但當管教變得過於嚴厲和過度時,就應該劃清界限,特別是當兒童身上出現明顯傷口和明顯虐待痕跡時。」
在這類案件中,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的兒童保護服務將調查案件並將事件提交法院,她補充道。
「我認為非常重要的是,任何形式的管教都必須與孩子的行為相符。對孩子造成傷害的過度管教不是我們能夠容忍的。」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表示,新增第二級案件的發生率相對較低,每1,000名兒童中不到3人,這與其他國家相比是較低的。例如,2021至2022年間,澳洲的發生率為每1,000名兒童中有21人。
「我們認識到,其中部分案件可能最終不會導致定罪,但無論如何,我們鼓勵舉報,因為每一個案件都是一個太多的案件,」孫雪玲說。
成人虐待案件情況
這份28頁的報告還強調了涉及配偶、老年人和弱勢成人虐待的重要趨勢。
報告顯示,新增第一級配偶虐待案件和第一級老年人虐待案件數量均有所增加。
配偶虐待方面,新增案件從2021年的1,632宗激增至去年的2,008宗(增加23%),而新增第一級老年人虐待案件在同期間略微增加了5%,從283宗增至297宗。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的報告指出,這也可能是由於民眾對家庭暴力的認識增強,以及加大了發現和轉介老年人虐待案件至社區機構的努力。
同時,涉及65歲及以上弱勢成人(他們佔弱勢成人的大多數)的新增第二級虐待案件數量減少了一半,從2021年的84宗降至去年的42宗。
同樣,涉及18至64歲弱勢成人的新增第二級虐待案件數量也大幅下降,從42宗降至23宗,降幅達45%。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表示,老年人虐待和弱勢成人虐待案件的基數較小,可能意味著需要更加努力提高人們對此類案件的認識。
應對家庭暴力
自2020年成立家庭暴力工作小組以來,新加坡政府已逐步實施了多項措施來應對家庭暴力。
這包括開展提高公眾意識的宣傳活動,以及培訓各領域人員(如托兒中心和學校工作者)如何識別和舉報家庭暴力跡象。
去年4月推出的24小時緊急應變小組,專門處理需要立即關注安全問題的高風險家庭暴力案件,截至今年7月已處理了307宗案件。
去年,新加坡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賦予當局在家庭暴力案件中更多權力,例如在高風險案件現場發出緊急命令。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表示,目前正朝著制定《家庭暴力法》的方向努力,以擴大對非家庭親密關係中人士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