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Ryan Tseng
亞洲新聞網 新加坡新聞組
根據新加坡當地媒體報導,近來社群媒體上不時流傳學童霸凌和鬥毆的影片,引發社會關注。影片中可見學生在教室裡遭人毆打、在組屋底層遭人嘲諷,或是一群人圍毆同儕。
當這類影片在網路上瘋傳時,通常伴隨著孩童的父母或成年親屬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要求學校給出更多答覆。這些事件的共通點,就是呼籲校方及時給出答覆並提高透明度。
儘管過去十年間通報給教育部的霸凌事件數量維持穩定,但家長越來越常利用社群媒體平台表達他們的擔憂和意見。基於保護學生隱私,教育部通常不會公開霸凌或鬥毆案件的細節,而是交由各校調查事件並採取懲戒行動。
半年內多起霸凌事件曝光
過去半年裡,至少有4起霸凌或鬥毆事件在影片於網路流傳後曝光,涉及啟化小學、碧景中學、海軍部中學和蒙福中學的學生。大多數案例中,校方並未透露對涉事者實施的具體懲戒行動。
一名女兒在中學時期遭霸凌的父親表示,學校很少分享細節,導致家長無法確定「懲罰是否符合罪行」。他要求匿名以保護女兒隱私。這位父親說:「我想看到學校採取了恢復性的措施。我們不能因為孩子霸凌別人就將其停學,要視情節嚴重程度而定。但我認為學校需要恪守他們的政策。」
教育部第二部長馬力幾3月7日表示,教育部和學校「希望謹慎處理每一個案例,為涉事學生提供空間和隱私,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並從經歷中成長」。但他在回答國會質詢時表示,如果網上公開的案例給人一種失衡的事件觀感,教育部可能會公布事實,以確保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內的所有相關方得到公正對待。
家長不應介入學校處理
蒙福中學事件中,教育部3月3日表示,涉案的3名中一學生都將受到處罰,包括鞭刑、留校察看和停學等。教育部長陳振聲表示,孩子們打架是一回事,但大人跳出來選邊站就是另一回事了。他補充道,儘管家長可能感到焦慮,但他們應該讓學校和當局處理欺凌案件。
對一些家長來說,這種做法可能讓他們覺得被蒙在鼓裡。家長和輔導員都承認隱私很重要,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隨時了解學校採取的行動。學校有自己的紀律政策,有權採取適當的行動。
但是,直接涉及的家長和學生,包括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應該了解調查的進展,包括懲戒行動的細節。這樣做更有可能讓家長放心,知道自己沒有被排除在圈子之外,同時減少在沒有充分了解情況下做出反應和臆測的傾向。
欠缺溝通導致家長不信任
HiDolphin機構創始人陳雅玲表示,在社交媒體上表達擔憂的家長通常是因為感到無助,才把它作為最後手段。她認為這顯示出家長和學校之間缺乏信任,是由於溝通或資訊不足所致。
我們心理諮商所的首席心理學家陳慧妮說,家長很難在情感上退一步,因為他們的本能是保護孩子免受進一步傷害。她說:「有些家長也為沒有及早發現警訊或介入保護孩子而感到內疚。」她補充說,家長的憤怒和沮喪可能會導致他們對欺凌者和學校做出強烈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