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氣流侵襲新加坡,全島降雨氣溫驟降
3月19日中午左右,新加坡迎來今年第三波季風氣流,全島籠罩在雨雲之下,氣溫一度降至23.6攝氏度。國家環境局(NEA)的myENV地圖顯示,上午9時15分左右,新加坡東部地區已被雨雲覆蓋,一小時後,全島皆陷入雨勢之中。
觀測顯示,上午10時20分,中部和東部地區的雨雲尤為密集,不過,根據新加坡公用事業局(PUB)在Telegram通訊應用程式的洪水警報頻道,目前尚無任何地區傳出淹水情況。
國家環境局此前預警,3月19日至21日期間將出現季風氣流,新加坡多處地區可能出現中至大雨,氣溫可能降至22攝氏度。
新加坡氣象局(MSS)表示,這已是2025年第三次季風氣流侵襲,這種情況相對罕見,因為季風氣流通常在東北季風初期階段——12月至1月間發生。目前新加坡正處於季風季末期,通常持續至3月。
據氣象局記錄,最近一次在季風季末期發生的強烈潮濕氣流是在2023年2月28日至3月1日,隨後在同年3月3日至4日又出現一次較弱的氣流。
所謂季風氣流,指的是來自東北方向(如中亞地區)的冷空氣爆發性南移,在向熱帶地區推進的過程中逐漸變暖,並在掠過南中國海時吸收大量水分,形成密集的雨雲系統。這一現象會在赤道附近地區帶來大範圍增強的降雨、強風和較涼爽的天氣。
隨著雨帶在2月左右從新加坡向南移動,東北季風進入第二階段或乾燥階段,此時可觀察到風力增強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通常會經歷多風但晴朗的天氣條件。
新加坡氣象局指出,新加坡平均每年經歷多達四次季風氣流,每次持續一至五天不等。這些降雨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就像1月10日至13日的上一次氣流那樣。僅1月10日和11日的降雨量就超過了新加坡通常在整個1月份接收的雨量。樟宜地區在這兩天記錄到最高總降雨量為255.2毫米,超過了新加坡1月份222.4毫米的月平均降雨量。
安全專家警告,除了對生活和商業運營造成不便外,長時間的降雨和強風還可能構成安全風險。國際SOS公司區域安全經理巴拉.塞爾瓦姆表示:「持續的大雨和強風可能會擾亂各類活動,甚至構成安全隱患——如淹水和飛散的碎片——特別是當夜市和齋月市集等臨時結構,如攤位和帳篷沒有妥善固定時。」
他補充說,企業應當關注包括積水區域(當土壤和泥土路徑因土壤孔隙被水而非空氣填滿而被淹沒時會發生的情況)、濕滑表面和墜落碎片等風險。「安裝防滑墊、清理通道並確保臨時結構牢固地固定可以減輕這些危害。」
「應急計劃也應超越基礎設施層面。員工應接受緊急響應協議培訓——包括疏散程序和安全演習——並確保為突發的氣流和天氣變化做好準備,」他說道。
新加坡國家水務局建議,除了隨身攜帶雨傘外,通勤者還應在需要時調整3月19日至21日間的出行計劃,檢查洪水風險並相應規劃出行路線。
該局還建議,如有可能,應移至較高地區,因為洪水可能會突然上升。在容易發生洪水的地區,居民和企業應在有洪水風險時安裝當局提供的防洪屏障。
民眾應避免在高於腳踝的流動水中行走,因為這可能導致滑倒和事故。如果絕對必要,他們應使用棍子或雨傘檢查是否有開放的排水溝,並在邁步前確認地面的堅固程度。
居民和企業主應將重要物品移至較高位置,如果站在水中,應避免接觸電氣開關或電器。
必須穿過洪水的車輛駕駛員應避免剎車,以保持較高且恆定的引擎轉速。
在新加坡,每次閃電洪水通常持續不到一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