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Vanessa Kao
亞洲新聞網 新加坡新聞組
根據新加坡媒體報導,為了緩解醫院病床需求不斷增加的壓力,未來將有更多病患可以選擇「居家治療」服務,透過虛擬病床的方式,在家中接受醫療照護。
衛生部推出「移動住院治療@家 (MIC@Home) 計畫」,由醫生、護理師、相關醫療人員組成團隊,透過視訊看診及上門就診的方式,在病患家中提供照護。衛生部表示,這是病患的另一種選擇,可取代住進急性病房。
適合的病患包括登革熱、蜂窩性組織炎、腸胃炎、泌尿道感染等,有明確治療方案,例如使用藥物、抗生素或靜脈輸液,可以遠端監測,病患可用手機或視訊平台與照護團隊溝通。
「虛擬病床」的病患會睡在自己家中的床上,不過必須能夠自我照顧,或是家中有照顧者協助。截至2025年3月,全國公立醫院約有200張虛擬病床,是2024年1月104張的近兩倍。隨著服務擴大,各醫院將逐步增加虛擬床位數。
醫院紛紛擴增虛擬病床
兀蘭健康醫院在2024年5月急診和急性病房啟用時,一開始設置15張虛擬病床,2025年1月增加至20張,一年內計畫增至30張。
新加坡中央醫院在2024年4月正式推出此服務前,參與兩年試點計畫,目前有30張虛擬病床,一年內也計畫增加至40至60張。該院家庭醫學持續照護主任米雪兒陳醫師表示,大多數病患會在虛擬病房待3至4天,此服務有助緩解醫院壅塞情況。
2030年希望成為病患首選
新加坡衛生集團副執行長李建恩教授表示,位在勿洛的東部綜合醫院預計2026年先提供虛擬病房,2029年實體設施完工後再正式啟用。
目前唯一未提供居家治療的心理衛生學院,也正計畫在一至兩年內進行試點,評估適合的病患及挑戰,發展精神科居家管理模式。
李建恩教授說:「我們希望到了2030年,居家治療服務能成為合適病患的首選方案,不僅是醫院和診所的病患,社區中的病患也能輕易選擇此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