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個心大體小的國家。
2019年新年伊始,新加坡就宣布將拆除一座擁有4000多座墳墓的武吉布朗公墓,以修建一條八車道的高速公路。2019年新年伊始,新加坡宣布將拆除一座擁有4000多個墳墓的武吉布朗公墓,以修建一條八車道的高速公路。
新加坡是一個新移民國家,自1824年被柔佛王國割讓給英國以來,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作為一個新興國家,歷史文化遺產和文物資源的匱乏是必然的。
武吉布朗墓地埋葬著數百名早期日本移民,被視為二戰期間日本侵略的重要遺跡。墓地志願者Darren Koh說:「這是一個活的博物館!如今,許多墓地被拆除,我們失去了許多歷史遺產,因此我們被迫採取行動來拯救武吉·布朗。」
中國人關注死者的其他部分。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新加坡憑什麼要對這些埋了幾十年的死人做些什麼?只是因為新加坡這麼小,死人需要給活人騰地方。正因如此,新加坡出台了一條奇葩法律:埋了15年以上的屍骨必須挖出來。
新加坡的網友們不得不感嘆「做鬼都沒地方住」。新加坡網友不得不感嘆「鬼無處住」。
沒辦法。誰讓新加坡太小了?新加坡的面積有多大?78.6平方公里。
面積雖小,新加坡卻有著成長為大國的野心,保持著一支擁有7.25萬現役軍人和30萬預備役軍人的強大軍隊,軍費高達113億美元,令隔壁的馬來西亞和印尼羨慕不已。這兩個窮兄弟的軍費加起來才100多億美元。新加坡之所以這麼繁榮,是因為它富有。
1965年被馬來西亞踢出來後,新加坡只好卷起褲腿自己幹。在李光耀的主管下,新加坡走上了一條光明的道路。2020年,新加坡GDP為3400億美元,人均GDP為5.98萬美元。你應該知道沙烏地阿拉伯,它是一個石油王國。2020年GDP只有7200億美元,人均GDP 2萬美元。如此高的成就足以讓新加坡驕傲,但58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是新加坡最大的痛。為什麼是581.5平方公里?因為多出來的147.1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從新加坡填海得來的,也就是說在50多年的時間里,新加坡的土地面積通過填海增加了25%。
今天就來了解一下新加坡的填海造地。今天就來了解一下新加坡的填海造地。
事實上,新加坡的填海造地工程由來已久。新加坡島位於馬六甲海峽東端的入口處,是經由馬六甲海峽通往歐亞的必經之路。其戰略價值非常重要。眼尖的英國人早就被這個地方吸引住了。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代表史丹佛·萊佛士登陸新加坡,請求柔佛蘇丹允許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此設立貿易站。面對英國炮艦,柔佛蘇丹自然不會拒絕。1824年,根據克勞福德條約,新加坡及其鄰近島嶼被割讓給東印度公司。
此時的新加坡依然保持著自然的容貌,沒有整容。自1819年新加坡正式開埠以來,新加坡的一切都變了。
1822年,萊佛士代表決定發動「移山」精神,將萊佛士地區的山丘移走,建造新的港口。新加坡的開放使其成為英國在遠東最重要的轉口貿易基地和軍事基地。大量中國移民來到新加坡謀生,經濟發展迅速。英國首相丘吉爾稱其為「東方的直布羅陀」。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來往歐亞船只日漸增多,英國殖民政府深感新加坡面積狹小,開啟了第一次的大規模填海工程,自1878年至1885年,歷時7年,新加坡政府鏟平了華利山,砂石全部用來填平新加坡河西南處的海岸。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越來越多的船只來往於歐洲和亞洲。英國殖民政府對新加坡的狹小印象深刻,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填海工程。從1878年到1885年,新加坡政府花了7年時間平整沃利山,所有的砂石都被用來填平新加坡的西南海岸。
19世紀末,新加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人口增長了數倍。1904年至1915年,殖民政府鏟平了附近的安香山、二石山和二馬山,這些山也被部分鏟平。
現在它已經成為新加坡的商業中心。
在新加坡當山真的很可憐。總是平地起,山頭瑟瑟發抖。
原本供奉在天府宮的媽祖,現在還能護海。結果現在媽祖看不到海了。
經過英國人的一番填海,才使得新加坡的面積在1965年達到581.5平方公里。經過英國人的一些開墾,新加坡的面積在1965年達到581.5平方公里。
1965年,想要在馬來西亞聯邦做出一番事業的李光耀,因為他的新加坡被踢出馬來西亞而傷心。
1965年以前,由於經濟需求和工程技術條件的限制,新加坡的填海造地主要集中在沿海灘塗地區,填海造地速度相對較慢。填海造地的代表地區有駁船碼頭、唐人街等。1965年後,新加坡的填海工程進展迅速。在過去的50年里,它增加了1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增加了25%,成為世界上領土增加最多的國家。樟宜機場、裕廊化學島、太市南工業園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
綜上所述,新加坡獨立後的填海工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產業主導階段、土地利用多元化階段和生態回歸理性填海階段。
快速發展的工業主導階段(1960年~2000年):工業快速發展的主導階段(1960 ~2000年);
1965年8月,新加坡被迫獨立。面對人多地少的困境,失去了馬來西亞這個大市場的新加坡無法再發展內向型經濟,不得不實施外向型經濟戰略,積極參與全球化。以新加坡前財政部長韓為代表的精英階層清楚地認識到,要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富國,就必須走大規模工業化的道路,這是西方國家的標準道路。
正因如此,新加坡需要在其有限的國土範圍內大力推進大型工業的建設,裕廊工業區就在此時發展起來。要發展大規模工業,對土地的需求是巨大的。它位於新加坡西南的裕廊,這里靠海,可以建深水碼頭。同時,土地荒蕪,沒有居民。更重要的是,這里山多,可以移山填海。未來發展空大。1962年9月1日,句容工業區第一家工廠——大眾鋼鐵廠奠基。到1968年,它擁有153家工廠。
轉口貿易一直都是新加坡的重點經濟活動,二戰後,隨著日本、韓國等東亞、東南亞地區國家的經濟起飛,對原油的需求量大增。中東的原油經新加坡港口向東南亞、東亞地區轉運,李光耀陷入沉思,與其賺石油轉口貿易的錢,不如增加附加值,發展原油加工業。原油加工業是一個技術與資本密集行業,更是一個對土地需求極大的行業,1991年,新加坡政府決定,將裕廊以南的七個小島通過填海造陸的方式合併成一個大島——裕廊島,從原來的10平方公里,變成了32平方公里。轉口貿易一直是新加坡的主要經濟活動。二戰後,隨著日本、韓國等東亞、東南亞國家的經濟騰飛,原油需求大增。中東的原油通過新加坡港運往東南亞和東亞。李光耀陷入了沉思。與其靠石油轉口貿易賺錢,不如提高附加值,發展原油加工業。原油加工業是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也是對土地需求很大的產業。1991年,新加坡政府決定通過填海將裕廊以南的7個小島合併成一個大島——裕廊島,面積從原來的10平方公里擴大到32平方公里。
這個時期除了裕廊島,還有樟宜機場。由於貝利機場容量不足,不具備擴建條件,所以在新加坡東部新建了樟宜機場。1975年,第一期填海填出了8.7平方公里的土地,加上後來的擴建,建成了13.75平方公里的樟宜機場。
這個階段是新加坡快速填海的時期,填海的增長率與新加坡的GDP增長率正相關。
在80年代,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衰退因素影響,嚴重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的新加坡經濟出現下滑,新加坡的填海工程也進入了低谷期,直到2000年以後,才重新出現一個回光返照。上世紀80年代,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衰退的影響,嚴重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的新加坡經濟出現下滑,新加坡填海造地工程也進入低谷期。直到2000年才有所回潮。
《回歸光明》中的土地利用多樣化階段;
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新加坡經歷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低填海時期。為了做到新加坡經濟的穩定發展,新加坡進行了經濟轉型,更加注重發展高科技產業。但由於經濟增速放緩,人口生育率下降,為了吸引高科技移民,新加坡對住宅、金融、旅遊用地的需求增加。
比如聖淘沙島擴建工程,擴建面積達到了5平方公里,南側用於居住,北側用於遊憩。最引人註目的項目是島高島項目。1999年4月,新加坡最後一個垃圾填埋場關閉,新加坡在離島島(Shimagao Island)進行填埋。石膏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固體廢棄物填海的地區。用世茂島垃圾填埋場總經理翁高鵬的話說,「我們的土地是有限的。如果所有的土地最終都被用來填埋,我們將面臨巨大的麻煩。因此,新加坡不得不在海里填埋垃圾。
新加坡將舊實馬高島和錫京島銜接在一起,並建造了一條人工海堤,為了防止有害物質滲入海水,在海底鋪設了聚乙烯土工膜,填滿後的區域覆蓋上泥土,並種上各種花草,開發成旅遊景區。新加坡的老島和錫金島連在一起,建有人工海堤。為防止有害物質滲入海水,海底鋪設聚乙烯土工膜,填充區域覆土種植各種花草,開發成旅遊景點。
雖然新加坡採取了防滲漏措施,但這些措施遲早有一天會失效,給後代留下安全隱患。而且,據專家預測,這個海上掩埋垃圾的島,只需要30~45年。那麼50年後會怎麼樣呢?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新加坡的填海造地率比上一個十年增長了1184.6%。除了島島海域,還開放了周二新港、裕廊工業區、裕廊島新工業區、樟宜機場擴建、大德光島項目等項目。
生態回歸理性填海階段回歸生態理性開墾階段
2010年後,新加坡推出「工業21」計劃,試圖將新加坡打造成為全球知識型產業中心,從而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填海造地用於工業的比例逐漸減少,並為長期土地開發設立了填海準備區。例如,2027年南部港口租約到期後,港口業務將集中在周二,騰出更多住宅和其他土地。在此期間,新加坡的填海計劃將主要集中在近海填海,這將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破壞,沿海平推填海將開始受到限制,並將引入環境評估機制,更加關注生態。
新加坡獨立後增加了140多平方公里,其中近100公里是在21世紀的前20年完成的。
填海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和動力,但後果也很嚴重。
生態惡化和國際爭端;
當人們談論新加坡時,他們會想到優美的環境和美麗的風景,比如這個新加坡:
但是這樣的新加坡你見過嗎?但問題是。你去過新加坡嗎?
由於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導致了新加坡一系列的生態問題,比如紅樹林基本滅絕,200年前,新加坡的海岸遍地都是紅樹林,大約有7500公頃,但如今95%的紅樹林已經消失。即便是新加坡認識到了保護紅樹林的重要性,建立了紅樹林保護期,但是在環境和經濟之間,新加坡選擇了經濟,大片的紅樹林保護區被夷平,僅剩新加坡北部柔佛海峽地區為深度開發的數公頃紅樹林,目前新加坡的紅樹林面積已經不足7公頃。大規模填海導致新加坡出現一系列生態問題,比如紅樹林基本滅絕。200年前,新加坡海岸覆蓋著紅樹林,面積約7500公頃,但現在95%的紅樹林已經消失。即使新加坡認識到保護紅樹林的重要性,設立了紅樹林保護期,但在環境和經濟之間,新加坡選擇了經濟,大量紅樹林保護區被夷為平地,新加坡北部的柔佛海峽地區只剩下幾公頃的紅樹林。目前,新加坡的紅樹林面積不到7公頃。
不僅紅樹林消失了,新加坡海域的珊瑚礁也因填海而滅絕,其他魚類也因水質污染和渾濁而逐漸減少。
你以為新加坡的填海造陸只關自己的事?你以為新加坡填海造地是你自己的事?
大家都是生活在馬六甲海峽,你把海洋都混了。難道不是我和你一起受苦嗎?
2000年11月,新加坡在東部的pulau tekong啟動填海工程,但這讓一水之隔的馬來西亞很不爽,進而提出抗議,但填海是新加坡的基本國策。我在家門口填海關關你什麼事?所以馬來西亞的抗議完全被無視了。
2003年7月,馬來西亞忍無可忍,向新加坡發出通知,稱將在國際海洋法法庭起訴新加坡侵權。
但國際法院23名法官全部通過,駁回了馬來西亞的訴訟,判新加坡勝訴。
這讓馬來西亞很生氣,但是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宣布繼續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畢竟才12萬兵力,面對新加坡不一定太強。
不僅馬來西亞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2007年,印度尼西亞也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這對新加坡的填海工程來說是一個重創,因為新加坡90%以上的沙子都是進口自印度尼西亞,從2017年之後新加坡的沙子就只能向柬埔寨和越南進口了,10年的時間從柬埔寨進口了7200萬噸的沙子,這對柬埔寨的生態環境影響極大,最終在2017年柬埔寨也禁止了。馬來西亞不僅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印尼也在2007年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這對新加坡的填海工程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新加坡90%以上的沙子都是從印尼進口的。從2017年開始,新加坡的沙子只能進口到柬埔寨和越南。10年間從柬埔寨進口了7200萬噸沙子,對柬埔寨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最終在2017年被柬埔寨禁止。
對新加坡來說,沙子是「生命線」。為了生命線的延續,誕生了多起走私沙事件。
根據新加坡的填海計劃,到2030年,再增加大約38平方公里的土地,使新加坡面積達到766平方公里。盡管新加坡不差錢,也有一個雄心,但是夾在印尼和馬來西亞之間,海洋面積也是有限的,就算達到766平方公里又如何呢?創造了「熱帶經濟奇跡」的新加坡前路又在何方呢?根據新加坡的填海計劃,到2030年,將額外增加38平方公里的土地,使新加坡的面積達到766平方公里。新加坡雖然富裕且野心勃勃,但夾在印尼和馬來西亞之間,海洋面積有限,即使達到766平方公里。創造了「熱帶經濟奇跡」的新加坡,前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