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被日本侵略者侵略了十四年的中國大地一片歡騰。當時一家報紙刊登了一個謎語,講的是一個歷史人物,日本人為什麼投降。
有人說屈原,有人說蘇武,還有人說蔣幹,毛遂等等。那麼為什麼不久前還囂張跋扈的日本天皇會在8月15日如此爽快地投降呢?
日本頭像背後的真相是什麼?相傳日本天皇所持有的一封密電,這真的存在嗎?日本頭像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據說日本天皇掌握著一份秘密電報。這真的存在嗎?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已經非常明朗。軸心國之一的義大利兩年前投降了。
5月,希特勒在蘇軍對柏林的連續進攻下自殺,幾天後德國投降。德意投降後,各仆從國也選擇投降。
作為時間軸主要力量的日本只剩下一個了。
日本人以承認死亡而聞名於世。從小被軍國主義洗腦,覺得死不算什麼,甚至戰敗後剖腹自殺。
所以雖然盟友都倒下了,日本自己也沒剩幾口氣了,卻依舊在茍延殘喘。日本天皇和軍部甚至還提出了「一億玉碎」的口號。所以,雖然盟軍都倒下了,日本自己也沒剩下一口氣了,但還在茍延殘喘。日本天皇和軍隊甚至提出了「一億塊玉」的口號。
美國當時可能,如果打日本,美軍的傷亡甚至會以百萬計。所以美軍有點害怕,而日軍抓住了美軍的點,狂妄的不肯投降。
誰知美國人還有原子彈這個大殺器,一直和日本選擇中立的蘇聯也出兵中國東北,大大加快了日本投降的進程。
也正因為如此,幾十年來,關於日本為什麼投降的爭論一直很大。
首先,當然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因為中國牽制了日軍主力,而在14年戰爭中,日軍深陷泥潭,抽幹了日本的血液,導致了日本的崩潰,人民戰爭決定了日本的投降。
但是部分蘇聯與西方學者卻不這麼看。但一些蘇聯和西方學者不這麼認為。
蘇聯人覺得,正是因為他們的紅軍南下,在中國東北痛擊日本關東軍,殺死了中國大陸最大的日本侵略者,讓日本感受到蘇聯的威脅,才是日本投降的決定性因素。
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學者則認為蘇聯入侵充其量是錦上添花,而不是日本投降的決定性因素。
在他們看來,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才是決定性因素。兩顆原子彈之後,日本再也沒有人提「一億塊玉」的口號了,因為他們相信美國人可以在登陸前把它們炸掉。
所以美國人認為是他們的原子彈讓日本人選擇了無條件投降,這種觀點也存在於部分日本人的頭腦中。
我們姑且不站在如今的角度去考慮日本為什麼投降,我們可以一起看看日本投降前後高層的考慮。我們先不要從今天的角度考慮日本為什麼投降。可以看看日本投降前後高層的考慮。
事實上,當時絕大多數日軍官兵,無論是日軍高層還是中下層,都是反對日本投降決定的。因為從小接受軍國主義教育,所以在漫長的侵略戰爭中都占了便宜。
無條件投降,無異於讓他們把這麼多年從別人那里偷來搶來的東西全部吐出來。
此外,他們也知道他們過去是如何對待戰敗國的,所以他們非常反對投降的行為。
當天皇提出無條件投降時,很多日本將領非常不滿,甚至在會上直接威脅天皇。覺得皇帝太弱。
其實天皇也想過不投降,畢竟「一億玉碎」的口號就與他有關係。其實皇帝也想過不投降。畢竟「一億塊玉」的口號和他有關係。
相傳天皇做出投降決定後,不滿的日本將領非常激動,天皇拿出一份密電,穩定了激動的天皇們。
這份密電的存在與否尚有疑問,但根據相關說法,在這份密電中,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向天皇保證,一旦日軍投降,日本仍可保住天皇。
日本天皇知道自己在戰爭中的大罪,害怕自己背黑鍋,害怕自己成為末代天皇,害怕自己落得和希特勒、墨索里尼一樣的下場,所以當盟軍提出保留天皇的條件時,天皇動搖了。保住天皇是日本投降的決定性因素嗎?
盟軍向日本保證,一旦日本無條件投降,天皇可以避免遭到審判,並可以保留天皇制度。這讓自知無法翻盤的天皇果斷同意投降。那難道同意保留天皇才是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嗎?同盟國向日本保證,一旦日本無條件投降,天皇可以避免受審,天皇制度可以保留。這讓知道自己無法東山再起的皇帝果斷同意投降。同意保留天皇是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嗎?
1945年8月6日,美國人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後,杜魯門總統向日本發表聲明,要求日本迅速投降,不要再送死。
當時的日本外相東鄉茂德覺得原子彈不是鬧著玩的,李梅的火力攻擊夠狠。如果他再丟一個小男孩去東京,那就不全完了。
當時日軍還在苦戰,明知道戰爭打不起來,但還是守口如瓶,說一億就死。
東鄉莫德覺得,既然原子彈已經出現,其威力也為軍隊所知,這應該給軍隊一個投降的台階。
於是天皇聽從外相的想法,讓鈴木首相爭取在獲得有利條件的前提下,早日結束戰爭。因為日本磨磨蹭蹭,討論投降的會還沒開,蘇聯就動手了。於是皇帝聽取了外交大臣的意見,要求宰相鈴木在獲得有利條件的前提下,爭取早日結束戰爭。因為日本磨蹭,蘇聯開會前就開始討論投降。
蘇軍南下,打敗了關東軍。於是在8月9日上午,日本召開了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會議主要參與者有六個,戰爭派與和平派平分秋色。
經過一番爭論,主戰派提出了四個條件。第一個是維護帝制。
另外還有三個條件:日本自行處理戰犯,日本自行投降解除武裝,外國軍隊不能長期駐紮日本。
兩派爭論不休,無奈之下只好將結果上報皇帝,讓他自己做選擇。
而當時的天皇,因為軍部對戰爭走向的一再食言,已經感到十分不滿,對於本土作戰已經沒有了什麼信心。當時的皇帝,因為軍隊多次違背戰爭方向,已經非常不滿,對地方作戰沒有信心。
而且就在這一天,美國還在長崎丟了另一顆原子彈,這讓天皇完全坐不住了。而且他也知道日本國內有人呼籲廢除天皇,所以提出要在保住天皇的前提下與同盟國談判。
明治維新後,日本重要的軍事事務基本上由內閣和最高戰爭指導委員會決定。這次直接繞過這兩個地方,交給皇帝統治,還是第一次。
在得到天皇的態度後,八月十日早上六點,日本發來了通過中立接受《波茨坦公告》的乞求投降照會。
在這次照會里,日本雖然同意了公告,但是卻不是無條件投降,而是有附加條件的,而這點附加條件就是關於天皇制度的保留的。在這份照會中,日本雖然同意了公告,但並沒有無條件投降,而是附加了條件,而這個附加條件就是天皇制的保留。
通俗地說,就是皇帝不能罰。戰後應該保留天皇制度,甚至擁有日本最高統治者的權力。
當日本的照會送交美國政府時,雖然美國表示理解,願意保留日本天皇制,但天皇的最高統治權力被剝奪,權力僅限於美軍。
在幾年的戰爭中,美國人發現,要想讓日本投降,光說服軍隊是不夠的,日本天皇還得同意投降。
而且,比起日本軍中的那些死硬派,日本天皇更容易征服一點。於是美國人利用了日本天皇制的弱點,催促日本投降。
而且美國有在戰後將日本搞成一個聽話傀儡的想法,保留日本天皇的前提下,限制住天皇的權力,這對於美國人的統治來說,是十分便利的。而且美國有戰後把日本變成聽話的傀儡的想法。在保留日本天皇的前提下,美國統治限制天皇的權力非常方便。
雖然廢除了天皇至高無上的統治,但天皇制度依然存在,這對於日本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8月14日上午,日本召開了最後一次展覽指揮部會議。當時交戰各派還在為保留皇帝的最高統治而爭論不休,他們希望繼續戰爭。
但在得到美軍的承諾後,天皇直接做出了自己的決定,即接受盟軍的要求,宣布投降。
第二天,日本天皇在廣播中宣讀了終戰詔書。無論是日本國內的民眾,還是中國戰場上的日軍,都從廣播里聽到了天皇要求軍隊停戰的聲音。
雖然為了給自己留面子,天皇還把自己無條件投降說成是終止戰爭,但是人們都知道日本實質上就是戰敗了。雖然天皇為了給自己留面子,甚至把自己的無條件投降說成是結束戰爭,但誰都知道日本本質上是戰敗了。
與德國的全面無條件投降相比,日本的所謂無條件投降只是一種形式。
這既與日本天皇的統治權力、整個國家和龐大的軍隊有關,也與美軍為了避免自身傷亡和便於後續統治,單方面饒過日本天皇和政府有關。
經過一番折騰,日本的無條件投降變成了日軍的無條件投降,使軍隊與國家分離,直接避免了天皇與日本政府之間的戰爭責任。
不是這樣的!日本天皇的同意只是加快了日本投降的步伐,但不能說是他們投降的根本原因。
就當時日本的局勢,雖然口號喊得震天響,但是並沒有實力去阻止戰爭失敗這一事實了。就當時日本的情況來說,雖然口號很響,但是沒有力量阻止戰爭戰敗的事實。
自古以來,打仗就是為了打經濟。沒有經濟基礎的戰爭根本無法持續,尤其是曠日持久的現代戰爭。
日本島的資源非常匱乏。石油、煤炭、橡膠這種重要的戰略資源都是通過海運從海外國家運來的。
在二十一世紀的前三十年,日本因為資源匱乏,到處擴張。當時的帝國主義國家不僅沒有制止日本的行為,反而源源不斷地向日本輸送物資。
以二戰前的美國為例。日本人開始侵略中國時,美國人也和日本做生意,向日本出售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以維持戰爭開支。
但日本人意識到自己戰爭實力不足後,反而繼續擴大戰爭,靠掠奪維持戰爭。
到了1940年的時候,日本經濟其實已經負擔不起大規模戰爭的負擔了。在珍珠港事件前,美國的工業總產值是日本的九倍。到1940年,日本經濟已經無法承受大規模戰爭的負擔。珍珠港事件前,美國的工業總產值是日本的9倍。
一旦當時對日本實施海外戰略物資禁運,日本的石油只夠用一年,鐵礦石只夠用四個月。這個時候日本沒有想過停戰,因為整個日本已經被軍國主義綁在了一輛戰車上。
日本法西斯為了維持戰爭,決定繼續擴大戰爭,從而做到自己以戰養戰的想法。
正所謂日本人直接轟炸美國珍珠港,拖垮世界第一強國。
得益於充分的準備和偷襲,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占了便宜。日本為了維持自身的戰爭需要,於1942年成立了國家金融管制協會,將國內資金全部用於軍工生產。
民用企業被一再壓制,不斷被轉化為軍用企業,這讓日本國內民生凋敝。民企屢遭打壓,不斷轉型為軍工企業,讓日本民生凋敝。
這個時候天皇和日本軍方還在給水深火熱的日本人民畫餅,讓他們覺得打贏這場戰爭就能改變一切。但是,這場戰爭他們是不可能贏的。
首先在海上,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爆發,日本聯合艦隊大敗,太平洋戰爭局勢逆轉。
隨後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攻防戰,徹底失去了日本的控制權空和制海權。盟軍完全封鎖了日本的海上航線。僅1943年就擊沉日本商船290艘,各種戰略物資的進口直線下降。
但在對華陸戰中,日本未能做到快速戰勝中國的構想後,陷入了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在全國抗日統一戰線面前,日本侵華成了賠本買賣,不僅困住了數百萬日軍,還消耗了大量國內資源。
於是日本國內就進一步將民用向軍工傾斜。日本軍國主義幾乎把全國人力物力都堆在戰爭上。因此,日本進一步將民用領域向軍事領域傾斜。日本軍國主義幾乎把整個國家的人力物力都堆在了戰爭上。
居民的生活必需品限額一次又一次被壓,工人被迫長時間工作。人們的不滿越來越強烈。到1945年,日本一半的工人選擇了罷工。
人們不僅開始厭倦反戰,甚至還想著廢除引發戰爭的日本天皇制,這讓日本統治者人心惶惶。
可以說,即使同盟國不答應保住天皇,天皇也不得不考慮投降。
因為「一億塊玉」的口號會付諸實施,可能性有多大還不知道,而一旦日本遭受重大打擊,他必然會失去天皇的地位。
所以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這場非正義戰爭,讓日本撐不住了,讓日本天皇覺得自己撐不住了,所以才會選擇投降。所以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這場非正義的戰爭,日本撐不下去了,日本天皇覺得撐不下去了,所以才會選擇投降。
所以日本投降,因為本質上是一場非正義戰爭的必然失敗,是中國人民在漫長的鬥爭中拖垮了日本。
雖然美國的參與大大加快了日本投降的進程,但是挽留天皇使得日本統治者願意投降。
但是,我們不能說這些因素決定了日本的投降,而恰恰是保住天皇的舉動,阻止了日本軍國主義被徹底清算,仍然為當前的亞洲局勢埋下了不穩定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