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Vanessa Kao
亞洲新聞網 新加坡新聞組
儘管日本在二戰期間曾經侵略他國,但新加坡資政李顯龍認為,日本現在應該也能夠在區域安全議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高、美中競爭加劇,以及長期以來對於軍事同盟和核不擴散的假設受到質疑,與日本進行安全合作已變得更加重要。
李顯龍4月2日在國家圖書館大樓為一本關於新加坡與日本關係的新書主持發布會時表示:「在這樣的世界中,我相信日本可以發揮穩定作用,不僅有助於東南亞,也造福更廣泛的亞太地區。」他提到,新加坡與日本將在2026年慶祝建交60週年,但兩國關係的開端卻始於日本在二戰期間入侵新加坡的悲劇。
從歷史仇恨走向務實合作
李顯龍回憶,1942年日軍在新加坡展開「肅清行動」,屠殺了數千名華人,他的父親李光耀當時差點被捕並槍斃。「如果他沒有逃過被捕,我今天就不會在這裡了。這是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忘記的歷史。」在場聽眾包括日本外交官和商界領袖。
每年2月15日新加坡淪陷紀念日,新加坡都會在平民戰爭紀念碑舉行儀式,緬懷罹難者,提醒國人國防的重要性。李顯龍說,這不僅是哀悼受害者,也是要放眼未來,不被歷史所困。正如已故的李光耀在1960年代為紀念碑揭幕時所說:「我們聚集在這裡,不是要重燃仇恨的老火,也不是要尋求血債的清算。」
務實合作互利共贏
1960年代,日本製造商希望出口到海外市場,並在國外成本較低的地區設廠。新加坡獨立後,也希望藉由外資創造就業機會和引進技術。李顯龍說:「本著務實的精神,兩國翻開歷史新頁,開啟了互利的經濟夥伴關係。」
索尼、松下、住友、日立等日企在新加坡大舉投資,使日本在1970年代末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投資者。大丸、八百伴等零售商向本地購物者引入了日式百貨公司和超市。豐田、卡西歐、三菱等日本品牌以產品品質和可靠性在新加坡贏得了口碑。
仍需謹慎看待軍事合作
李顯龍表示,日本為東南亞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該地區投資和發展援助的主要來源。東協與日本在貿易、教育、旅遊和糧食安全等許多領域展開合作。但多年來,在安全合作方面仍顯得較為敏感。
1977年時任日本首相福田赳夫提出的「福田主義」,明確拒絕了日本作為軍事大國的角色。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日本派遣掃雷艇支援多國部隊,當時許多亞洲人感到不安。已故的李光耀曾說,這就像「給酒鬼一杯巧克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