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Vanessa Kao
亞洲新聞網 新加坡新聞組
昆蟲是地球上分佈最廣泛的動物,據估計佔所有動物種數的 80%,對維持生態系統健康至關重要。昆蟲擔任授粉、生物防治、分解等關鍵生態功能,約 75% 的農作物仰賴昆蟲授粉。研究顯示,授粉者數量減少已導致水果、蔬菜和堅果產量下降。
然而,根據當地媒體報導,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昆蟲保育嚴重不足,無論是研究、資金還是公眾討論,都明顯缺乏對昆蟲保育的關注。
近年有關全球「昆蟲滅絕」的說法引起公眾和科學界對昆蟲保育的興趣,但這個看似駭人的說法可能言過其實,因為它是根據少數局部研究做出的推論。不過,圍繞這個說法的辯論凸顯了先瞭解昆蟲族群的區域性變化,再談論全球趨勢的重要性。
昆蟲面臨多重威脅 卻缺乏研究
東南亞的昆蟲面臨棲地流失、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多重威脅,但相關的研究和保育工作卻嚴重不足。許多物種在被描述清楚、瞭解其生態作用前就面臨滅絕的風險。
一月發表在《生態學快報》期刊上的研究,分析了「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中超過 50 萬筆東南亞昆蟲紀錄,以及 7,500 多篇相關科學論文,結果發現該地區的昆蟲資料有明顯缺口,大多數紀錄都集中在色彩鮮豔的蝴蝶,許多其他昆蟲類群則被忽視。
研究還對 Twitter 上逾 50 萬則帶有 #conservation 標籤的推文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只有不到 3% 的討論與昆蟲相關,顯示昆蟲保育在社群媒體上的能見度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