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今年農業板塊表現良好?
今年以來,屬於農業范疇的生物育種板塊整體相對抗跌,跌幅僅為-8%。但大盤全部下跌-14%,新能源板塊-22%。
推薦要看:【穩配息策略的10個投資金律】想長遠領息,要靠股基跟債基的資產配置,也就是穩基金+股基自製配息+配息基金組合
而且近一個月來,生物育種板塊的反彈也是6.3%。
農業部門今年表現良好,主要歸功於兩個因素:
首先,全球氣候異常加劇了全球小麥供應危機。
先說國內的情況:我們國家的種子生產大部分集中在新疆和甘肅,這兩個地方今年氣候都有點異常。降溫、大風、沙塵、降雨的組合來襲,這些異常氣候事件加劇了市場對未來農產品供應的擔憂。氣候異常可能會繼續推高食品價格。
看看海外:例如,印度深受炎熱天氣的影響。3月以來,氣溫一路攀升,最高升至43攝氏度以上,而且這股熱浪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因此,印度可能會收緊大米出口;除了印度,5月27日,泰國政府發言人表示,泰國將與越南聯合提高大米價格。
據財聯社援引彭博新聞報導,小麥價格今年已經飆升了約40%!
第二,俄烏衝突也加劇了全球食品供應鏈緊張。
總結一下,最近農業板塊的上漲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供需矛盾推高糧價。
當然,這些都是短期的成長邏輯。我們來看看「生物育種」的中長期投資邏輯。
中國種植業的核心問題:轉基因產業化
首先說一下中國種植業面臨的兩大問題。
一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達極限。在中國18億畝耕地中,每年有3億畝受到蟲害,7億多畝農田常年受到乾旱威脅,5億畝鹽鹼地需要開發。養活14億人很難。現實是,為了養活14億人,中國18億畝耕地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農業實際上已經超過工業污染,成為中國最大的污染源。
第二,中國的糧食自給率也在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進口糧食占糧食總產量的24.1%。據計算,近20年來,我國糧食自給率從100%下降到目前的76%左右;大豆自給率從60.2%下降到17.0%。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對食物的需求仍在增加。
所以,要養活14億人,耕地和種子是兩個關鍵。耕地面積有限,要想提高產量,必須從種子入手,關鍵在於生物育種的技術改造。
那麼,什麼是「生物育種」技術呢?生物育種是指利用轉基因和基因編輯技術,對動植物進行高效、準確、定向的遺傳改良和品種培育。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在過去的26年里,轉基因植物的產業化和商業化在世界範圍內迅速發展,轉基因大豆占大豆總面積的74%,轉基因玉米占31%。而我國轉基因種植發展非常緩慢,一直沒有放開。
幸運的是,這一切都改變了。
中央一再強調,要讓種業扭虧為盈,振興種業。
種子被視為農業芯片,良種對我國糧食生產的貢獻率超過45%。
2020年,滯後的生物育種產業化邁出歷史性一步。
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一批面向生物育種等八大前沿領域的前瞻性、戰略性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在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2021年,農業農村部開展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大豆和玉米產業化試點。
2022年,農業農村部修訂了四部法規的部分條款,行業迎來重要轉折。
那麼,轉基因中國能帶來多大的經濟價值呢?
玉米是中國最大的糧食作物。據農業農村部預測,2021-2022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約6.4億畝。業內普遍認為,推廣轉基因可以使玉米畝產提高10%,增值150元以上。也就是說,僅玉米田一項,每年就有數百億元的增值。
轉基因玉米與常規玉米對比(圖片來源:大北農)轉基因玉米和常規玉米的比較(來源:大北農)
因此,一些專家預測,從今年第四季度開始,我們將能夠出售轉基因玉米的種子。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一般來說,轉基因會在5年內完全取代傳統品種。我們國家可能更快,因為我們現在的示範效應很強,傳播效應很強。所以有基金經理預測我們國家三到四年做到全國推廣,這也是這個行業三到五年很好的一個原因。
「數字經濟+農業」的含義
生物育種技術的發展離不開數位技術。如果能發揮數位技術在生物育種上的優勢,再加上國內的海量數據優勢,彎道超車也是有可能的!去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和阿里巴巴簽署了合作協議,共同打造智能育種平台。
最新的生物育種技術有點像培養阿爾法圍棋。在過去,實驗是手工完成的,有一個樣本和數百個分子標記。現在採用高通量的實驗模式,一個實驗室每年至少產生數十億個數據點。這就需要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支持育種發展。看到這里,相信大家對為什麼要發展「數字經濟」有了更好的理解。
北農的生物育種也走在全國前列。去年4月,大北農生物科技獲得現代種業發展基金和央企投資基金共4億元投資。
隆平生物是中國轉基因領域的另一支主力軍。隆平生物的股東名單中有隆平高科、新希望等產業資本,也有紅杉等金融資本,累計投入超過6億元用於推動研發。
最後,我們來看看中證生物育種指數前五大權重股。
我還給你找了4只相關基金(部分重倉或以上的股票):
從命名可以看出,後三者都是農業主力資金,所以他們三者的走勢是相似的;劉洋是一位趨勢導向型基金經理。他看好種植業,也會配置一些新能源光伏板塊。
我自己買了兩只基金,一只純農業基金,一只趨勢風格基金。
好吧!最後,我想說一個可能存在的風險:生物育種和半導體一樣,不在必然會產生奇跡的地方大量投資,而往往大量投資,只能增加成功的概率。所以這也是一場不得不打贏的攻堅戰,就像半導體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