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繼續聚焦「總書記關心」。2017年1月24日,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張北縣,走進小二台鎮德勝村,踩著積雪考察脫貧攻堅工作。他委托當地把扶貧開發、現代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做到農民富、農業強、鄉村美。此前,《焦點訪談》曾報導過德勝村依靠發展微型土豆脫貧的故事。近年來,村子變得越來越漂亮,村里的產業越來越多,也吸引著大學生回鄉發展。現在我們來看看德勝村。
草原方舟、極光之家、陽光方舟……15棟造型各異、追風逐日的建築,讓冬日的村莊有了暖意。2022年8月,第三屆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在德勝村舉辦,來自10個國家29所知名高校在競賽中打造出了一批各具特色、低碳減排的智能建築。賽後,當地政府出資把這些建築留在了德勝村。草原方舟,極光之家,陽光方舟…15棟造型各異、日復一日追風的建築,讓冬日的村莊變得溫暖。2022年8月,第三屆中國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比賽在德勝村舉行。大賽中,來自10個國家的29所著名高校創作了一批各具特色、低碳減排的智能建築。比賽結束後,當地政府資助這些建築入住德勝村。
河北省張北縣德勝村黨支部委員徐亞茹:「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多村民都參與了大樓的建設過程。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因為現在可以作為一些建築學院的課題,後期可以根據自己的風格裝修成民宿,特別是在研究方面。」
如今,德勝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產業蒸蒸日上。徐亞茹,1997年出生,德勝村黨支部委員。2017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德勝村視察扶貧工作,當時她已經去過她家了。當時德勝村還是壩上的貧困村。村民住的是土坯房,漏風漏雨,道路泥濘。在徐亞茹家中,總書記與村幹部和村民代表進行了座談。他強調,要因地制宜探索精準脫貧的有效途徑,為貧困人口培育可持續產業。這些勸誡的話,還在徐亞茹的耳邊。
徐亞茹:「我們以前很窮,現在很富。過去,由於沙塵暴和太多的光照,我們很難種植莊稼。人靠天吃飯。當時總書記說,要因地制宜發展,扶貧濟困,探索出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發展道路。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發展風電和光伏,從而形成新能源產業。」
像莊稼一樣被種在地里的光伏設備被村民們稱為「鐵桿桿」,這些「鐵桿桿」讓村民們人均年收入萬元以上,每年村集體還穩定收入100多萬元。像莊稼一樣種在地里的光伏器件,被村民們稱為「鐵竿」。這些「鐵竿」讓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村集體年收入也超過100萬元。
隨著春節的臨近,村民陸正在和居民一起炒傳統小吃。他家是一棟兩層小樓,各種家具家電一應俱全。以前他還是貧困戶,種幾畝薄地,每年過年也是他最發愁的時候。
河北省張北縣德勝村村民盧說:「吃的喝的,花的錢,靠上帝就夠了。一到過年,特別是孩子放學回來,就會擔心。孩子們走的時候,要提前準備好錢。過年沒錢給孩子換衣服,就靠親戚朋友借點錢維持生活。」
後來,的家庭又遭受了一次重大變故,他的妻子因病去世。在最困難的時候,借了3萬多元的外債。
王瑾:”那時候,我養了兩頭牛。她生病後,病了三四年,把牛都賣了。那就更慘了,要看病,孩子要讀書,還要維持家庭生活。當時就更難了,想起來都害怕。」
德勝村光伏產業的發展為陸金旺的生活帶來了轉機。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德勝村視察,他來到400千瓦村級電站旁察看設備安裝運行狀態,詳細了解電站如何發揮惠農扶貧作用。得知電站投入運營後,並網發電收入能讓貧困戶每年人均增收3000元,總書記很高興,希望把這種切實可行的事抓緊做起來。有了總書記的指引,德勝村當年就加快引進了5萬千瓦的農光互補項目,項目由村集體牽頭與企業進行合作。德勝村光伏產業的發展,給陸的人生帶來了轉機。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了德勝村。他來到400千瓦村級電站,察看設備安裝和運行狀況,詳細了解電站如何發揮惠農扶貧作用。得知電站投產後,並網發電收入每年可為貧困戶增加人均收入3000元,總書記非常高興,希望趕緊辦這件實事。在總書記的指導下,德勝村當年加快引進5萬千瓦的互補農光項目,項目由村集體牽頭,企業合作。
河北省張北縣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2017年總書記來我們村調研以後,特別是開座談會的時候,總書記強調基層要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火車跑得快,全靠前面帶。我們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集體做項目,做產業,帶動村民經濟。有一個5萬千瓦的農光互補項目。當時我們覺得這個項目是拉動農村經濟的好項目。”
德勝村因為日照時間長,風力大,非常適合發展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決心把這個「陽光產業」做大。
通過光伏項目轉讓土地,盧一次性收到了11年的土地租金,解決了家里的燃眉之急。從2017年開始,這些「鐵桿」,讓他獲得了光伏、地租、打工三項收入,外加其他勞務。現在,陸每年有超過5萬元的穩定收入。2017年以來,依靠扶貧政策,村里還拆除了破舊的平房,為村民建起了漂亮的二層小樓。
河北張北縣委書記李說:「新能源最可貴的是就地消納,而且已經就地消納。新能源的發展將有無限的潛力。所以這兩年我們一直在推動農村的本地消費,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的收入。全縣366個村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有的村像德勝村集體收入超過100萬元,光伏收入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年綜合收入1.5億元以上,解決了張北縣6.4萬多脫貧人口的基本收入問題。資產收益分配非常高,所以我們把這個行業叫做‘硬核作物’。」
除了產業發展,總書記還關心村里的民生保障。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告訴當地幹部,要深入研究因病致貧問題,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改善民生。如今村里產業發展越來越好,脫貧群眾的社會保障也更有保障。80歲的村民徐翔前幾天身體不適,被診斷為肺氣腫。住院十多天,一共花了6000多,實際支付了900多。
現如今村民們都有了農村合作醫保,看病負擔大幅度減輕,而且每人每年的300多元參保費用也全部由村里的光伏產業收入來支付。2017年至今,德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破敗泥濘的壩上窮村蝶變成了美麗清潔的宜居村莊,產業多元化,民生有保障。未來的發展也有了新的規劃。現在村民有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看病負擔大大減輕,每人每年300多元的保險費用全部由村里的光伏產業收入支付。2017年以來,德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壩上破舊泥濘的窮村蝴蝶,變成了產業多元、民生有保障的美麗乾淨宜居村。對未來發展也有新的規劃。
李:「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低碳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這也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包括農村發展,推動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建築。也是我們可再生能源示範區需要踐行的。」
現在德勝村找到了低碳發展的新路子。除了低碳建築和低碳能源,該村近年來開始發展更多的低碳生態農業。村民王登雲正在工作的豬棚是德勝村新開發的低碳農業之一。
徐亞如:「我們注重低碳循環農業,因為豬生活在一個覆蓋著秸稈的發酵床里,我們定期噴灑一些微生物液體,這些液體會快速分解豬糞,從而做到零排放。我們還會把它從整個發酵床翻出來,然後施到我們的種植基地,然後催肥,幫助種植農作物。種下的莊稼秸稈可以鋪在豬圈里,形成循環。」
養殖大棚產權歸集體所有,交由企業經營。幾年前,王登雲在外打工,四處漂泊。這兩年回村後,他來到一家企業的養殖棚打工,每個月有4500元的穩定收入。
德勝村已經建成6個生態種養殖示範大棚,總面積約7700平方米,未來將逐步形成「生態農業+餐飲供應鏈」的產業鏈條,以「基地+車間+農戶」模式為村民創造更多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德勝村建設了6個生態種養殖示範大棚,總面積約7700平方米。未來將逐步形成「生態農業+餐飲供應鏈」的產業鏈,以「基地+作坊+農戶」的模式為村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葉潤兵:「通過公司引進先進技術,我們在這里實施了項目產業化。通過這些年,效益不斷擴大,產業越來越好,村民就業市場越來越大,打造低碳產業標桿,打造清潔新農村。”
在長城外的大壩上,德勝村安居樂業,出生在陽光下。德勝村不僅是在「種太陽」,更是在種下鄉村振興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