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一直有一個大小市場風格轉換的行情。經歷了過去四年的市場風格,今年似乎開始向小市場風格轉變。
今年以來,代表大盤股的上證50下跌11%,滬深300下跌7%,代表小盤股的中證1000上漲9%,中證2000上漲13%。
今天小倩就給大家講講尺度指數,讓你在換風格的時候可以平穩過渡。
規模指數顧名思義就是根據規模的大小選擇成份股組成指數。
滬深300是典型的規模指數,選取a股市值大、流動性好的前300只股票作為樣本。
目前國內最成熟的規模指數是中證系列規模指數:
除了CSI規模指數,還有一個國家證書規模指數:
有許多索引,但最重要的如下:
什麼?太複雜了。你看不出區別嗎?
嗯…這些規模指標,關係有點複雜。改變形式,你可以看得更清楚:
這涵蓋了a股前3000只股票。如果把a股比作一頭牛,這就相當於把牛的各個部位分了。想吃牛頭肉,牛肩肉,牛肉百葉,可以自己選。很方便。
如果偏愛大盤股,買上證50,中證100,滬深300,或者新的MSCI中國A50。
如果喜歡中盤股,可以買中證500。
喜歡小盤股就買中證1000,國證2000。
另外,中小板取消後,現在只剩下深圳的創業板,上海的科技創新板,以及今天北京剛剛開業的北交所。
其中創業板是最老的一個,像當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是創業板的老大,但也有很多中小板,所以用大中小板來劃分創業板是不合適的。
在科技創新板北交所上市的公司也是如此。很難準確分類,就不再討論了。
這些指數的表現如何?
以下是他們近年來的表現:
今年小盤股明顯跑贏大盤股。
但縱觀過去幾年,總體來說,大盤股的表現更好。
只有2015年牛市年,小盤股殺大盤股。其他年份,大盤股基本都比較好。
從最近八年的累計表現來看,上證50的收益率為122%,滬深300的收益率為128%,也明顯好於小盤股。
當然也不能說大盤股的表現就比小盤股好。我們把時間拉長到17年,從滬深300指數誕生的2004年開始。趨勢如下:
上證50的收益率是276%,滬深300是390%,中證500是614%,中證1000是651%。
你看,如果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小盤股的長期回報會再高一點。
總的來說,a股風格還是輪動的,大盤股表現好一會,小盤股表現好一會。
如果你能一次又一次的踩準節奏,在大盤要漲的時候,提前切換到大盤,然後在小行情上漲之前又切換回小行情,那麼你的業績一定會破紀錄!
然而,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能賭對右手,永遠踩對節奏?
真的,很難。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均衡配置。把大小板塊都買下來,然後以估值的變化為準。如果大盤估值漲得太高,適當降低小盤比例。如果小盤跌得慘,適當多投資小盤…
如果你是一個比較專業的投資者,可以加入一些股票和債券收益率之比的趨勢和變化等因素。綜合考慮後,概率會一直站在你這邊,你的長期表現不會差。
李哥平時說小白實在不知道買什麼基金,就買了滬深300+中證500,1:1的配置。簡單粗暴,童心未泯是原因。
記住,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理財的核心永遠是「資產配置」,平衡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在一個懂得理財的人的字典里,應該沒有抄底的概念,更沒有「全押」的想法。
因為這不是理財,這是賭博。
賭徒可以贏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但是賭徒最後都不會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