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觀察:從新時代中央一號文件理解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的戰略指導。

第一個觀察:從新時代中央一號文件理解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的戰略指導。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2月13日發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1個中央一號文件,對新一年「三農」工作進行部署。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2月13日發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第11個中央一號文件,對新一年的「三農」工作做出了部署。

強調農業是這個國家的輪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這些重要指示在中央的每一個一號文件中都得到了全面貫徹。

第一個觀察:從新時代中央一號文件理解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的戰略指導。

回顧11個「一號文件」,一個鮮明的主題一以貫之——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回顧11個「一號文件」,一個鮮明的主題是一致的——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習近平總書記來自黃土地,對「三農」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深知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作用。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必須強大,農業必須強大;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想富,農民必須富。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順應階段性變化,遵循發展規律,增強憂患意識,舉全黨全國之力,堅持不懈地強農惠農富農。

在主管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實踐中,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

「小康不小康,關鍵是看老鄉」

時間的鏡頭轉回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風雪,前往太行山深處的一個貧困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在這次考察中,他指出,「沒有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小康,就不會全面建成小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走訪老少邊窮地區,在多個省份召開脫貧攻堅座談會,指揮打贏脫貧攻堅戰,部署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管道,全面加快鄉村振興。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通過發展生產、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等「五個一批」脫貧…多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在農民就業、農業經營、財產權益等方面做出了系統安排和細化措施,讓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必須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化設計和推進,做到從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的跨越。

圍繞「產業繁榮、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細化了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農村綠色發展、傳承發展農業文明、創新農村治理體系等一系列舉措。今年的「一號文件」圍繞建設農業強國、推進宜居宜業、建設美麗鄉村作出了全臉部署,要求全黨全社會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良種是確保中國飯碗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種子源頭安全和種業振興,告訴他要「用中國種子確保中國糧食安全」,「把國產品種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多年來,「一號文件」對種質資源保護、種業科技創新、新品種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知識產權保護等作出了全面深入的部署,並被各地各部門細化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

「像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要保住中國的飯碗,耕地是命根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黑土地保護和鹽鹼地科學開發利用進行實地調研。

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多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對耕地占補平衡、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耕地保護責任等作出了系統部署。經過多方共同努力,我國守住了18億畝耕地紅線,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建設全面加強。

「穩定和增產的根本途徑在於科學技術」

1998年10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深入南平調研,播下了科技特派員的「種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中國各地都有‘特殊家庭’。農業充滿活力,鄉村振興有賴於科技的深入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視察福建時強調了這一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特派員多次被寫入「一號文件」。此外,歷年「一號文件」還部署了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推進生物種業、重型農機、智慧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領域自主創新、完善人才評價和流動保障機制等計劃,讓農民拿起「金桿」。

「樹立大食品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們的糧食需求更加多樣化,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糧食觀,向耕地、草原、森林和海洋、動植物索取熱量和蛋白質,全方位、多途徑開發糧食資源。

「樹立大食品觀」,這一關鍵方針在近幾年的「一號文件」中得到了貫徹,並作為發展果蔬肉蛋奶等產業的詳細部署得以落實。今年的「一號文件」對此做了進一步部署,要求加快構建糧經飼、農林牧漁、動植物微生物並舉的多元化糧食供應體系,並制定不同領域的實施方案。

「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

“深入實施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這一部署出現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

鄉愁、鄉韻、農耕文化,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牽掛。他強調「中華文明根植於農耕文明」,「優秀的傳統鄉土文化要深入挖掘、繼承和創新」。

多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圍繞農耕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作出了全臉部署,關愛親鄰、誠信敬禮等鄉村習俗不斷弘揚。從東北的雪鄉到西南的少數民族村落,從西北的草原到江南的水鄉,村落更加美麗宜居。

「辦好農村事務,做到鄉村振興,關鍵在黨。」

陜西榆林綏德縣郝家橋村,曾是1943年春中共綏德區委發現的模範村。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郝家橋村考察,指出黨建工作的三條經驗,其中一條就是「建設好黨支部,選好帶頭人,走群眾路線,調動群眾積極性,提高認識,升華認識,共同做好工作」

「人民是江山,共產黨打仗保衛江山,保衛民心,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對農村漠不關心。」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

多到基層,多接地氣,調查研究之風;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切實減輕基層迎評檢查、填表上報、留過多過場的負擔,促進基層把精力放在謀發展、抓治理、為農民辦實事上;五級書記聚焦鄉村振興…近年來,「一號文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安排,確保「三農」工作抓緊抓好。

「強國必先強農,強農才能強國。」在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力以赴,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點的「三農」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明確導向,為新一年的三農工作繪制路線圖。

春回大地,萬物秀蘇。色彩日益豐富的田野,寄托著農民的殷切期望,延伸到億萬人民的幸福生活。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戰略部署,我們不僅只爭朝夕,還將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夠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鬥爭中奪取新的勝利。

策劃:霍

主要起草人:、顏。

協調人:鄒偉、王璇。

視覺|編輯:吳靜靜、袁瑞

新華社國產。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