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溫暖的約定,每年如期而至。1月18日,在癸卯春節即將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北京採取視頻連線方式,親切看望慰問全國6個地方基層幹部群眾。作為一個溫暖的約定,每年都如期而至。1月18日,桂茂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北京視頻連線,親切看望慰問全國六地基層幹部群眾。
問問住院的老年病人怎麼樣,問問供能企業的員工能不能休息一下,問問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商戶買賣如何…所有的暖心關懷,都是關乎百姓的「小事」,卻凝聚著「國之大民」,把主管和百姓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無小事。億萬人民的小事,是共產黨人的大事,是百年苦難的光輝歷史回聲,也是百年黨一貫的大小辯證法。
視頻加載…
「20世紀60年代末,我在中國黃土高原的一個小村莊當農民時,親身經歷了人民的莊稼和溫飽的艱辛,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在2022年6月的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談到了他在梁家河的經歷。
時光荏苒,從黃土地走來,從農村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習近平深知民心,一心為民。
為民無小事。2021年春天,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廣西桂林市蔡灣鎮毛竹山村的村民王德利。這次談話很有意義。
「總書記,您平時這麼忙還來看我們。非常感謝。」
「我忙這些事,‘大國’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江山是人民的,人民是江山」,人民是總書記心中最重的;「再小的對人民有利的事,我們也要做。」千家萬戶的小事,正是總書記的複雜大事。
外出檢查時,我們到社區看「大家都吃什麼菜」,到村里問「看病有保障嗎?」我們在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時,專門委托「武漢人喜歡吃活魚,有條件的要多組織供應」…無論我們走到哪里,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調研時總是仔細詢問人們,枝葉與治國理政的生動實踐相關。
“共產黨人必須牢記為人民服務是最大的成就.”如何造福於民?「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是求事之法,「做得最多,做得最少」是成事之道。
今年全國兩會,從開幕到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參加代表團審議討論。從2013年到2022年,十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小組審議討論53次,老百姓身邊的事被總書記反復提及和追問。
在廣東,代表團問「珠三角現在的PM2.5是多少」;在湖南,代表團關注十八洞村「去年有多少人娶了老婆」;在四川,代表團關心懸崖村的兒童;在青海,代表團關心農作物生長、磚瓦生產和牛羊肉價格…一問一答之間,檢驗了重大政策的落實,醞釀了未來的發展規劃,體現了中國現代化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方位推進。
只有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心目中民生「小事」的重要性,才能深刻理解為什麼困擾人民群眾的「小麻煩」,比如「小眼鏡」防治、食品安全、清潔取暖、農村廁所改善、垃圾分類等,能夠擺在總書記的辦公桌上,記在總書記的腦子里,一個個列入中央重要會議的議程,融入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一次次成為改革的重點。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在中國連續10年進行的民調顯示,中國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連年保持在90%以上。為什麼?答案就在於政府大事和群眾小事的融合,國家政策和民意的共振,黨心和民心的連接。
「你喜歡你的工作嗎?你工作累嗎?」2019年,美國伊利諾伊州北奈爾斯高中中文班的學生在給習近平總書記的信中好奇地提問。「我的工作就是為人民服務,很累,但是很開心。」總書記在回信中這樣回答。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為人民的幸福而奮鬥。」這是百年黨的力量源泉,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執著追求。
當前,黨在二十大報告中的戰略部署正在各地化為政策「陣雨」,滋潤民生小事,融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面對新的征程,人民的笑臉有多燦爛,決定著黨員幹部的奮鬥有多幸福。「只要有一個家庭甚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輕鬆;只要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還沒有成為現實,我們就要不懈努力,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奮鬥。」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鏗鏘有力。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代表團,一段「超長」對話深入人心。
20分鐘,總書記插話,問的都是老百姓身邊的「雞毛蒜皮的事」。貴德縣大石家村村支書越來越活潑,越來越開心。
在終生忠誠的腦海里徘徊了很久的那句話脫口而出:
「你說那里的人怎麼安置你的…?我很喜歡!」
策劃:文紅艷杜尚澤薑雲
協調人:李翔餘榮華李志偉
文字:薑雲·錢以斌
視頻:陳相如
編輯:趙鵬王侃
校對:吳越鄭琦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