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紐約時報》11月5日文章,原題:首爾發生嚴重踩踏事件後,一個生機勃勃的「避難所」陷入沉寂。36歲的徐河俊跪在白菊花前,擺上點燃的香煙、熏香和裝滿威士忌的紙杯。他站起來,跪下,鞠躬兩次,為死者進行了韓國傳統的追悼儀式。日復一日,這樣的儀式在梨泰院的臨時悼念場所重復進行,梨泰院是首爾最受歡迎的地區之一。
以前,年輕韓國人經常到此樂享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夜生活,他們稱之為「梨泰院自由」。過去,韓國年輕人經常來這里享受充滿活力和多樣化的夜生活,他們稱之為「梨泰院自由」。
今天,當150多名年輕人在萬聖節踩踏事件中喪生時,這個地方已經成為一個發人深省的悲傷紀念碑。幾天前,播放韓國流行音樂的酒吧現在一片寂靜,門上貼著哀悼的信息和地方政府要求人們不要大聲播放音樂和跳舞的通知。
徐先生說,和許多韓國人一樣,當那晚那麼多年輕人死去的時候,他為自己還活著而感到內疚。他強忍著眼淚說:「對他們來說,這不是一個普通的萬聖節。經過三年地獄般的流行,他們應該感到自由。希望香和酒能讓他們的來世之旅更輕鬆。24歲的當地商店經理金喜秀(音)說:「人們還在街上走,汽車還在動,但我聽不到任何噪音。這個地方一片死寂。這不是我認識的梨泰院。」
梨泰院早在首爾城市規劃之前就已建成,一直被韓國人視為「異類」。幾十年前,駐紮在附近軍事基地的美國士兵會來這里喝酒放鬆,但當地人通常不會。一段時間後,該地區成為外國人的聚集地。梨泰院也成為西方文化流入朝鮮的管道,搖滾音樂、雷鬼音樂、異國美食和外國時尚紛至沓來。
10年前,當美軍開始向首爾以南的巨大基地「漢弗萊營」轉移時,梨泰院不得不進行重建。但在此之前,在20世紀90年代,年輕人開始湧向住在當地舊建築和小巷中的時尚酒吧和餐館。
梨泰院獲得了一個新的名聲:一個逃避因循守舊思想和韓國社會壓力的地方。「當我想到梨泰院時,我想到的詞是自由、開放和多元化。你可以在這里看到外國人,體驗來自其他文化的食物,」25歲的攝影師邊志春說。「當年輕人說‘讓我去梨泰院’時,我們指的是‘玩得開心’。2011年,一首流行歌曲《梨泰院的自由》讚美了這里打破舊習的潮流:「我告訴你,那里是一個新世界。有音樂,就有愛,就有世界。孩子去遊樂園,老人去養老院,孩子去幼兒園,我們卻去梨泰院!」
保守的韓國人一直抱怨梨泰院是有害外國文化的象徵,包括萬聖節活動。2020年,梨泰院受到疫情影響。疾控人員突然搜查酒吧和餐館,並在門上張貼「禁止入內」的告示。由於缺少遊客,商家被迫關門。今年,韓國舉行了防疫以來的首次萬聖節慶祝活動。本來是要舉辦派對的,但是沖進小巷參加派對的人給梨泰院帶來了致命的壓力。
在韓國政府繼續調查這一悲劇的同時,人們不斷來到在利泰源地鐵站1號出口周圍修建的臨時祭壇。市民點燃蠟燭,留下無數手寫的紙條。一位女士為她的朋友寫道:「我希望這是一個漫長的噩夢,我仍然可以從中醒來。」
經常來梨泰院的人還在揣摩這場悲劇的影響,想知道它會如何影響這個地方的形象。「我們怎樣才能從創傷中恢復過來?房地產經紀人吳秀英說,「死了這麼多年輕人。(作者崔相勛(音),丁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