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剛:韓國外交按下了「走向東北亞」的啟動鍵?

來源:環球時報

最近,韓國媒體的一篇文章指出,從文在寅對東北亞和平合作的重視來看,尹熙月政府更加重視「印太戰略」。文章還以尹熙月總統在東亞合作主管人系列會議和G20峰會期間反復強調韓國版「印太戰略」為例,暗示韓國可能正在按下「走向東北亞」的啟動鍵。作為證據之一,韓國外交部最近回應共同民主黨議員提問的相關資料顯示,自今年8月起,文在寅時期建立的「東北亞和平合作平台」更名為「東亞合作論壇」,其對應範圍從中國、俄羅斯、日本、朝鮮、蒙古和美國擴大到東南亞、印度和太平洋島國。

這些趨勢引起了韓國輿論的三大擔憂。第一,是否意味著韓國外交政策重心從半島問題轉移,進而呼應美日的訴求,開始疏遠東北亞合作的進程?二是韓國外交重心轉向「印太」,可能犧牲自身重大戰略利益,卷入遠離國家利益的地區權力紛爭。第三,韓國的選擇可能會向朝鮮乃至中俄發出一個負面信號,即韓國可能無意以和平外交手段解決半島問題。「以近制遠」避免紛爭的意圖和「遠交近攻」的保守思想升溫,將進一步增加東北亞局勢趨緊的概率。

近年來,從韓國政壇東北亞外交政策的理念和實際效果來看,無論是保守黨執政還是革新陣營執政,東北亞戰略都已成為韓國外交的重要支撐和經濟外交的重要籌碼。從樸槿惠保守陣營的角度來看,首爾在2013年5月提出了東北亞和平合作的概念,並致力於緩和該地區的緊張局勢。主張通過區域內國家間的氣候合作和反恐合作增進互信,為韓國在東北亞充當調停者和協調者提供了舞台。為此,它還成立了東北亞和平合作論壇。

從再創新營時期的月宰來看,2017年韓國政府大力推進的「東北亞+責任共同體」概念,主要基於東北亞和平合作平台和朝鮮半島新經濟版圖,涵蓋了新北方政策和新南方政策。其核心是將韓國的外交重心放在東北亞,通過跨境鐵路運輸和區域內多邊合作吸納朝鮮,並逐步將其融入東北亞合作。大意是把半島問題設定為」。

那麼,東北亞對韓國意味著什麼?首先,就地緣政治和外交重心而言,東北亞可謂是韓國外交政策的基礎,因為韓國最大的外交問題都集中在這里,韓國最大的對外經貿合作的基礎也在這里。離開東北亞,就等於失去了對外交流合作的「家」。其次,就外交展示空和優勢而言,東北亞可謂是韓國外交的最佳舞台。無論是歐亞倡議下韓國與中亞、歐洲合作的拓展,還是新北方政策下中俄韓朝的跨界融合與合作,離開東北亞無異於失去其外交的「靈魂」。再次,就經濟外交和現實突破而言,東北亞可謂是韓國內政經濟的自然延續。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核心零部件主要進口國、資源進口最具潛力的合作夥伴都在東北亞。從這個角度來說,離開東北亞無異於失去經濟外交的「本錢」。

當然,在話語上用韓國版的「印太戰略」取代東北亞合作的概念,只是韓國外交的一種表象。現在說韓國的東北亞戰略漸行漸遠還為時過早。目前尹西月政府的「走向東北亞」顯然有一些迎合美日「印太」思想的因素。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尋求改善對日關係的尹西月政府在其「去東北亞化」中,可能會將東北亞邊緣化,這或多或少受到日本刻意邊緣化東北亞合作的負面影響。

韓國放棄了多年來以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為中心的外交戰略,轉向「印太」地區,實際上缺乏利益相關者的支持。有什麼優缺點?還需要觀察。不過,一些韓國學者對首爾這一趨勢的分析或許能給出一些方向性的參考:無論是保守的樸槿惠政府,還是創新的文在寅政府,韓國的外交核心一直是以半島為基礎的。尹熙月政府在「印太戰略」上走得很遠,希望擴大外交政策空,衍生出一些戰術上的政績,以完成其「價值觀外交」的追求和韓國「全球樞紐國家」的定位。但實際上有明顯減少韓國外交的選項空的風險。(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東北亞戰略研究所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