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時序已經進入秋天,是魚蝦肥育收成最關鍵的時期,此時白天偏熱、早晚偏涼,魚塭中的藻類、菌相、浮游動物常在一天內有激烈的變化,魚蝦的緊迫也隨之而來,其中最快的反應就是各種寄生蟲的滋生。農業局動物防疫保護處特別呼籲水產養殖戶在這個時節,要更注意池水及魚蝦的變化,免得引起魚蝦疾病爆發造成損失。
農業局動保處表示,寄生蟲對魚蝦的傷害可略分為3種。1. 死亡:卵圓鞭毛蟲是本市常見直接造成魚隻死亡的寄生蟲,研究中指出,水溫在25-26℃時,每1隻蟲體只需要3天便能繁殖到256隻,當蟲體吸附在魚隻鰓部時,可直接造成魚隻缺氧而死,養殖戶若是沒有即時發現魚隻的臨床變化,送驗時通常可見魚隻鰓部佈滿蟲體,且已開始大量死亡。2. 細菌性二次感染:車輪蟲及指環蟲最易滋生於水質不良的魚塭中,一般寄生在鰓及體表之上,會刺激魚隻搔癢磨擦產生大量黏液,若是沒有馬上處理,容易引起細菌二次感染造成爛鰭或爛鰓甚至死亡。而蝦隻在不良的水質環境中,也容易滋生鐘形蟲,造成蝦隻行動不良及細菌性二次感染。3. 生長遲緩或長不大:微孢子蟲是近期較受重視的蝦隻疾病,蟲體寄生於細胞內干擾營養吸收,臨床可見蝦隻成長緩慢,甚至是長不大。
動保處指出,寄生蟲疾病感染後最初的臨床症狀就是魚蝦浮頭躁動、食慾減退或進食緩慢。此外,蝦隻微孢子蟲並非感染後就立即造成生長遲緩,而是要等到蟲體大量增生之後,才會顯現出症狀,因此除了購入蝦苗前的檢疫及保持適當的養殖密度以外,後段養殖更應落實生物安全避免病原擴散。卵圓鞭毛蟲、車輪蟲、指環蟲及鐘形蟲最喜歡生長在有機質豐富的環境,飼料過度投餵,就是造成池中有機質變高的主因。動保處再次提醒業者,當養殖到達秋季,魚塭所累積的殘餌及糞便增多,池水也開始老化,水質的監測管理及魚蝦健康檢查更應落實,以免寄生蟲生長繁殖致病而造成損失。
臺南市是水產養殖重地,黃偉哲市長非常重視水產養殖戶的輔導,動保處有提供養殖池水水質檢驗、魚蝦疾病檢驗包含:細菌培養、藥物敏感性試驗、安全用藥等專業諮詢輔導及免費魚蝦定期健康檢查服務,歡迎養殖戶多加利用,如有任何魚蝦疾病防治的問題,也可洽詢動保處(06-6322899分機12、22)或忠義辦公室(06-2130958),將有專人提供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