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17日電(王菁)美國財政部周五(9月16日)發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2022年7月,海外投資者(以下簡稱「外資」)持有的美國國債總規模較上月增加704億美元,至75.012億美元,總體持有量連續上升。
推薦要看:【基金投資教學精華】基金是什麼?基金怎麼買?怎麼靠基金賺錢?基金入門者觀念速成
報告顯示,美債前兩大「債權人」的持倉調整幅度較小,其中日本7月份持有的美債小幅減少20億美元,至12343億美元;當月,中國美債增加22億美元,持倉升至9700億美元,但仍低於萬億大關。
7月海外持有美債總量的大幅增加,可以解讀為歐元區和美國的交錯政策交易。當時美國公布的第二季度GDP數據意外下降,這是疫情爆發以來GDP首次連續下降,被市場認定為符合技術性衰退的標準。一些對價格非常敏感的美債官方買家開始提前布局「衰退市場」,資金流入中長期美債。7月下旬,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下跌逾30個基點,也從反面證明了這些措施。
與此同時,正是歐洲央行在7月底的激進加息,為追逐美債提供了「助力」。由於緊縮速度超出市場預期,歐元區債券遭到大舉拋售。在臨時配置需求下,大量資金流入美債市場。
歐元區市場在7月遭受了「三重打擊」,英國「轉向」美國債務。
下半年,美國財政部公布的34個國家和地區中,有25個國家和地區在7月份增持了美債,海外投資者持倉累計增持額從上月的51億美元增至704億美元。截至2022年7月底,外資持有的美債頭寸已升至75012億美元,其中52.5%由各個國家/地區官方持有,而從官方頭寸比例來看,中長期美債占94%。
回顧今年上半年,外資淨減持美債3169億美元,海外投資者僅在2月和6月增持美債,其中2月美債增持519億美元,其他月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尤其是今年4月,外資單月減持美債1583億美元。
具體來看,美國十大海外「債主」中,中國大陸、英國、中國、中國台灣省和巴西7月份均增持美債,其中英國增持幅度最大,達到192億美元;巴西當月大幅增持,加倉71億美元,使得持倉量一舉升至2376億美元,躋身前十。
回顧7月份的歐元區市場,不難解釋英國的大舉增倉:7月21日,歐洲央行將三大關鍵利率全部上調50個基點,這是歐洲央行11年來首次加息,從而結束了歐元區的零利率時代。這一加息幅度超出市場預期,引發了歐元區債券的集體拋售。受此影響,美債吸引力再度上升,很多官方投資者在資產方面選擇「棄歐投美」,也是合理且常見的操作。
當時業內收集的「三連」事件接連衝擊歐元區市場,包括義大利總理德拉吉的去留、北溪一號天然氣輸送的重啟、歐洲央行大幅加息等。這三個重要因素的發展路徑偏離了市場預期,導致了歐元區股票債券市場的波動,國際投資者不得不尋求新的配置選擇。然而,美國債務當月「獲利」。
作為另一個受到密切關注的官方投資者,中國大陸在美國債務中的地位已經逆轉。雖然僅增持22億美元,但止住了此前的月度「七連跌」,最新持倉9700億美元。數據顯示,6月份,美債在中國大陸的持倉量環比減少130億美元,持倉量降至9678億美元,同比減少948億美元。
據新華財經統計,中國大陸持有的美債在2013年11月達到歷史最高點,達到1.32萬億美元。與2013年的峰值相比,截至2022年7月底,中國大陸已減持美債約3500億美元。
另一方面,7月份,日本、盧森堡、開曼群島、瑞士、比利時和愛爾蘭選擇在當月減倉,減倉額分別為20億美元、26億美元、85億美元、80億美元、36億美元和79億美元。
日本作為美債最大持有國,7月份淨減持美債20億美元,持有量微降至12343億美元。由於日美貨幣政策差異較大,日元持續走低,日本投資者今年大部分時間選擇拋售美債資產進行外匯套利。結合之前的TIC數據,今年前7個月,日本累計減持美債697億美元。
另一方面,證據是日本官方披露7月份國內投資者大規模拋售海外債券。日本財務省公布的《國際證券交易月報》顯示,7月份,日本投資者減持海外中長期債券26590億日元,增持短期債券1160億日元,減持海外債券25430億日元。
TIC報告還顯示,7月份,海外投資者連續第七個月拋售美國股票,金額為603.2億美元,為3月份以來的最大規模,幾乎是6月份流出253.6億美元的2.4倍。此外,7月份海外投資者連續7個月買入美國公司債,購買規模為87.8億美元,較6月份的139.9億美元減少37%。
7月美債長期交易的「衰退預期」,外資流入助推收益率大幅低於6月。
由於TIC報告的時滯,最新的美債持倉數據對應的是7月份的市場變化。當月重要節點是月中CPI和GDP數據引發的通脹和衰退憂慮,月末利率決議和加息引發的緊縮壓力。美國債券市場呈現長期交易「衰退」、短期交易「收縮」的局面,收益率曲線明顯倒掛。
7月下旬,市場對經濟衰退的預期升溫,歐洲央行「意外」大幅加息,資金向中長期美債轉移,進一步助推美債收益率階段性下行。
資料顯示,10年期美債收益率在月內經歷了兩輪「漲跌」,連線分別在7月8日和7月20日突破3%,峰值為3.1%。整體幅度較6月收窄,月末收益率下行速度加快,跌至4月初以來的低點2.67%附近,較7月8日的月度高點低42BPs,與6月中旬的年內高點相差82BPs。
美債利差方面,7月下旬收益率曲線趨平,長期收益率明顯下降,反映美國經濟衰退風險上升。尤其是7月底美聯儲利率決議公布後,10 -2年期美債收益率倒掛區間一度加深至-24bp,為2000年以來最大,甚至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區間。
從市場因素來看,美國7月中旬公布的GDP數據可以部分說明經濟形勢。數據顯示,美國第二季度GDP意外下滑,這是疫情爆發以來GDP首次連續下滑,因此符合技術性衰退的標準。然而,通脹持續高企,限制了基本面數據。此前的數據顯示,CPI繼續創紀錄,能源、住房和食品是推高通脹的主要因素。6月份,美國經季節調整的CPI同比上漲9.1%,為1981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CPI環比錄得1.3%,為1980年3月以來的最高增速。
業內觀點認為,7月中旬以來,遵循通脹走高→短期加息加快→中期衰退風險加大的邏輯,市場在為更猛烈的短期加息定價的同時,也在押註更大的衰退壓力和更早的政策轉向,這將進一步增強未來經濟軟著陸的難度。
回到今天,美國經濟中普遍存在的價格壓力繼續壓制購買力和信心。這將使美聯儲官員保持激進的政策行動立場,並增加拜登和民主黨人的壓力。目前,市場對美債前景的諸多因素感到擔憂,包括通脹上升和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該機構表示,如果美聯儲迅速退出量化寬鬆,並最終停止支付美債,那麼當初選擇套利的全球央行對美債的需求可能會急轉直下。
美國債務時鐘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17日,美國未償還公共債務總額為30.894萬億美元,與2022年初同期相比增加了8600億美元。據悉,美國國會授權的許多聯邦疫情援助項目已經到期,留給美國人的財政援助比疫情初期還要少。與此同時,美國的通貨膨脹率處於近40年來的最高水平,美聯儲只能不斷提高利率來抑制通貨膨脹。
根據新加坡大華銀行的觀點,美國的GDP可能在2022年再下降0.2%至1.8%,並在2023年進一步放緩至1.5%。這反映了通貨膨脹加劇,以及對美聯儲大幅提高利率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的評估惡化。也就是說,隨著美聯儲激進緊縮周期的開始,2023年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有所增加。
編輯:汪哲
聲明:新華財經是新華社打造的全國財經資訊平台。在任何情況下,本平台發布的信息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