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微博之前寫了很多輪動策略和定投策略,後台有讀者留言:該寫止盈策略了。
推薦要看:【血淚教訓】南非幣基金投資,請先了解:成本先扣匯差3~5%、配息波動大、務必做好資產配置
這個寫作方向是正確的,雖然我更喜歡用「離開」而不是「停下來贏」——後者本質上是一種錯誤的以成本為錨的思維方式。你只在賺錢的時候離開,但一定不能在賠錢的時候離開?其實在我看來,「止盈」或「止損」本質上都是對「離場」的一種描述,但兩者都帶有一種不應該帶的感情色彩。與英語相比,「停單」是一種更中性的描述。
選擇合適的時間做或不做。
離開,硬幣的另一面是接納。
有進有出,實際上構成了一個計時系統。
對於這兩年才開始玩基金的基民來說,時機可能會有點陌生,因為很多頂級的基金經理會告訴你,你可以和好的公司一起成長,在滿倉做就好了,不需要時機。
當然,從2021年核心資產調整,中概股減半,醫療主題基金減半,到2022年前4個月的無差別暴跌,很多基民都體會到了「滿倉之作」的恐怖。
EarlETF的老讀者,尤其是2015年之前關注過的讀者,應該知道我是一個擇時迷。比如早些年給大家介紹的小時圖海龜模型,比如內置的28輪左右的絕對動量,股票債券的3月動量等等。,都是擇時模型——他們中的很多人在2015年閃電股市崩盤時都依賴於這樣的模型,導致了最小的損失,躲過了一劫。
當然,這些年來,我很少談時機,包括海龜。
這並不意味著我放棄了擇時,但我對擇時的思維確實在改變,這或許可以稱為適應市場的演變。
下圖是上證指數20年來的走勢圖。可以明顯看出,a股整體波動在縮小。像2004年、2008年、2015年這樣快速兇猛的熊市,像2007年、2015年初這樣同樣快速兇猛的牛市,並不多見。
我用了海龜,周圍的動力,等等。之前,這些都是典型的「跟風」擇時模型,在大起大落的行情中效果最好。
然而,「低波動」是所有「趨勢跟隨」策略的「天敵」,可想而知這些策略近年來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
跟隨這種趨勢的是低勝率高賠率的策略。往往是三年不開,三年開的策略。實施這一戰略,需要普通公民有強大的(幾乎不可能的)意志力。
尤其是以開放式基金為主要投資載體的新生代基民,受到無法進行日內交易和短線交易的束縛,很多擇時策略難以操作。
最近一直在想,什麼樣的計時模式更適合普通市民,操作起來也沒那麼難?
想想,回歸本質,面對估值+面對退路。
面向評估的計時
股票買入時的估值一般決定了長期持有回報。
這是一個被大量研究不斷論證的結論,也是有金融理論支持的。
即使在主流不尊重擇時的公募基金中,基於估值、崇尚低買高賣的超低頻擇時仍然是一些頂級基金經理在談及「擇時」時認同的理念。
選擇合適的估值時機有很多方法。
從傳統的市盈率、市淨率,到市盈率百分比,到諾獎得主席勒優化的CAPE,再到美聯儲的美聯儲模型,種類繁多。哪款比較好?這是一個足以發一堆論文的大問題,但這種「更好」往往會拘泥於「優化」,利潤波動的優化,財務報表真實性的優化,對於普通市民來說探索這些,自找麻煩。
就我個人而言,比較簡單,考慮了股票債券的估值體系,比如滬深300指數的倒數市盈率,10年期國債收益率,簡單直觀。
關於這個制度,我在《現在買a股,3年後能拿多少?》一文中,使用了。當時a股未來三年的歷史收益,類似於4月27日a股的估值水平呈現:歷史分布在20%-70%之間。
在我看來,這種估值思路考慮了債券的比價效應,避免了中國上市公司不喜歡分紅的弊端,可能更適合當前市場。
當然,我回測了滬深300指數的數據,這些數據應該可以指導普通公民進行廣譜的a股投資。酒泉兒APP提供的萬得A,指的是倒數市盈率與十年期國債的比值,可能是比較好的長期跟蹤標的。下圖顯示了歷史趨勢:
用兩個標準差作為減倉線,是非常直觀的泡沫退出策略。
當然,我後面會講到。最近在思考如何讓它成為基於動平衡的完整計時系統的一部分。
回撤時間
撤退式擇時是我最近看了研究報告才想明白的一種擇時方法。具體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推文《你怕暴跌嗎?用回撤來控制回撤。
看到這種回撤,筆者覺得可謂是「直指需求」的時機。
畢竟對於姬敏這樣的純牛來說,擇時主要是為了控制回撤,避免2008年和2015年如此大跌的沉重打擊,所以根據已經發生的回撤調整倉位無疑是絕配。
是的,從下圖可以看出,對於偏股型基金指數,在跌破20%回撤線(紅色虛線)時降低倉位,恢復到15%回撤線(綠色曲線)的策略,可以避免a股的多次大動蕩。同時對2019年以來的小波折有足夠的承受力。這的確是一個簡單而直接的策略。
估值+回撤的組合
那麼,這兩套離職策略是如何結合的呢?這是我的想法。
首先,我是基於股票和債券的投資組合。
舉個例子,雖然我是一個40歲的中年男人,但是我覺得我的風險偏好還是比較高的,所以我用70%股票,30%債券的基準組合。
第一步是基於估值加減倉。
在這個基準的基礎上,首先根據市盈率倒數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比值來調整股票倉位。
比如低估10%(標紅色區域),適度加倉至81.5%;分兩次百分比加倉至95%,兩次在原區間加倉16.5%;
比如高於1%就減倉到60%,高於2%就減倉到50%。幾乎所有的兩個職位都將減少14%。
當然,如果它從高估到低估,或者從低估到高估穿越了均值軸,就會回到70%的基準。
第二步基於回撤和減倉。
這一步非常簡單粗暴。一年內滾動回撤一旦超過20%,就在上述倉位的基礎上對折,70%變成35%,以此類推。
這兩套策略可以結合起來,以解決不同的市場條件。
最經典的自然是估值泡沫期,兩個標準差分別減倉,鎖定浮動利潤,讓剩下的利潤跟著泡沫跑,直到泡沫破裂,出現明顯回撤才離場。
目前基於估值,70%的倉位應該提高到81.5%,這部分在15%回撤線收回後不會折現,所以股票倉位應該是81.5%。
那麼,這個職位買什麼呢?筆者的考慮是,按照筆者之前推的「指數增強型PK偏股基金,年化11.53% vs 10.23% (2022Q2)」的思路,採用在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中證1000指數之間平分秋色的指數增強型基金組合進行投資。這一條,在基金二季報公布後,我會結合「誠信」這個指標來提升基金。是不是更靠譜?基於尺度和跟蹤誤差的雙重優化,形成這三個指標的指標增強最優組合。
總的來說,這些組合幾乎代表了我最近思考的綜合。
下三套指數增強組合確定後,我會實盤操作這套思路並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