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尊友微博截圖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9月17日在微博發布長文,全文如下:
9月16日,重慶衛健委發布消息稱,重慶市確診1例輸入性猴痘病例。消息一出,各媒體相繼報導,引發社會普遍關注。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截止8月7日,全球89個國家和地區共報告猴痘病例27814例,死亡11例;截止9月5日,全球102個國家和地區報告猴痘病例52996例,死亡18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病例數增加91%,死亡數增加64%。總病死率為0.03%。中國所在的西太平洋區域,同期病例數從85例增加到159例,增幅為87%,無死亡;其中,澳大利亞以124例(78%)為該區報告病例最多的國家,其次是新加坡16例(10%),再次是紐西蘭5例(5%)。好消息是占全球猴痘疫情98%以上的歐美兩個地區的疫情以周為單位統計,都已經出現明顯下降。
1. 是否有漏網病例
新冠疫情防控的「外防輸入」措施,為防止猴痘疫情輸入,發揮了重要的保護屏障作用。這次重慶報告中國大陸「首例」猴痘病例的發現,就是在新冠防控入境「7+3」隔離措施中發現的。
猴痘的潛伏期為5-21天,多為6-13天。新冠防控的入境「7+3」隔離措施,可以攔截住大部分境外輸入的猴痘病例,但對於潛伏期超過7天的病例,就有可能流入社會。重慶報告了中國大陸「首例」猴痘病例,是否還有漏網的病例?
從既往傳染病由歐美國家向西太平洋區域國家或地區的傳播特徵來看,一般都是先傳播到澳大利亞,再到新加波、日本、泰國等,再到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我國台灣省,再到中國大陸。愛滋病當年傳播流行的過程是這樣的,目前報告的猴痘疫情擴散也是類似的。考慮到西太平洋區域目前僅有澳大利亞、新加波、紐西蘭3個國家達到5例以上,在重慶報告 「首例」猴痘病例之外存在漏網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目前可能沒有漏網的,但不代表將來沒有漏網的。由於猴痘的潛伏期多在6-13天,隨著猴痘疫情的繼續擴散和我國入境人數的不斷增加,超出新冠7天隔離觀察期的猴痘感染者流入我國社會層面的可能性將會逐漸增加。因此,加強社會層面的猴痘疫情監測和預防工作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吳尊友 資料圖
2. 如何識別猴痘症狀
從病人的臨床表現來看,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結腫大等,之後可發展為臉部和身體大範圍皮疹。這次猴痘疫情暴發主要發生在非傳統的流行地區,患者臨床症狀不典型的偏多,而且病情相對較輕,幾乎所有病例都出現皮疹或皮膚損害,且皮疹病變主要局限在生殖器、會陰、肛周或口周區域,通常不會進一步擴散。約一半以上的病例出現發熱、疼痛及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多數感染者會在幾周內康復。嚴重病例常見於年幼兒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果不能獲得及時的醫療服務,可出現死亡。
3. 從傳播途徑看猴痘預防
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具有相似性,具有交叉免疫保護作用。也就是說,曾經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對預防猴痘具有保護作用。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球消滅天花,即此前出生的人接種過預防天花疫苗,對猴痘有一定的免疫力。而此後出生的人,不再接種天花疫苗,普遍對猴痘易感。從人群年齡結構來看,我國42周歲以上的人,即占總人口約一半以上的人群都對猴痘具有免疫力。因此,沒有必要人群普遍接種疫苗來預防猴痘。從歐美國家近期控制猴痘疫情的疫苗接種策略來看,加強重點人群疫情檢測,疫苗接種集中在高風險人群,就能達到控制疫情的效果。
猴痘的傳播方式比較複雜,包括接觸感染動物病變滲出物、血液等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而由歐美國家向全球蔓延的這波猴痘疫情,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是最主要傳播方式,包括直接的體膚接觸,接觸被病人分泌物或病變滲出液污染的物品,等等。猴痘還可以經共用毛巾、被褥、餐具等物品傳播。雖然歐美國家男男性接觸者占猴痘病例的絕大多數,這並不能說明他們都是由性接觸傳播而感染的,身體肌膚直接接觸造成猴痘傳播的可能性更大。
為了預防可能發生的猴痘感染,也作為我們日常健康生活方式的內容,建議:1)不要同外國人發生肌膚直接接觸;2)不要同近期(三周內)從境外回國的人發生肌膚接觸;3)不要同陌生人發生肌膚接觸;4)要注意做好手衛生;5)使用公共廁所,包括出差住宿賓館的廁所,如果使用座便器,盡可能使用一次性坐便紙,如果條件不允許,也可用酒精濕紙巾或蘸熱水的紙巾擦拭後再使用。
延伸閱讀
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消息稱,截至5月21日,已有12個非猴痘流行的國家向該組織報告了92起猴痘確診病例和28起疑似病例,預計全球猴痘確診病例會繼續增加。世衛組織預計將在未來幾天為各國提供進一步的指導和建議,以減緩猴痘傳播。
此次在歐美多國發生的猴痘有多種特點,表現為國家和地區不同,傳播鏈不同,時間持續較長,傳播方式與傳統方式相比有變化,因而最終可能演變成一種變異的或新的疾病。
更讓公眾關心的是,目前猴痘尚未傳入中國,未來是否有這種可能性?這一病毒今後是否可能會引發全球大流行?
源頭宿主並非猴子
歐美地區已確診的猴痘不足100例,但未來可能大幅增多,現在以色列也已出現一例。盡管如此,這次流行與該病在傳統的非洲地區的發病數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
從時間上看,猴痘出現於自然界已數千年,而肆虐人間只不過幾十年。猴痘1958年在猴子身上被發現,197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發現了首例人感染該病毒的病例,是一名9個月的男孩。但多年來,這只是一種地方性疾病。
「猴痘」的名字聽起來雖和猴子有關,實際上猴子並非該病毒的源頭宿主。也就是說,猴痘病毒的真正來源並非猴子。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物種被發現感染了猴痘病毒。一些證據表明,非洲本土嚙齒動物,如岡比亞巨鼠和松鼠,可能是該病毒的源頭宿主。
聯合國網站介紹,猴痘是一種罕見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病人症狀與過去在天花病人身上所觀察到的相似,但臨床嚴重程度較輕。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結腫大等,之後可發展為臉部和身體大範圍皮疹。多數感染者會在幾周內康復,但也有感染者病情嚴重甚至死亡。
(資料圖片)非洲一名猴痘患者展示其手部。圖/CDC
隨著在1980年全球範圍內消滅了天花和隨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最嚴重的和天花同類型的正痘病毒。本輪疫情暴發前,猴痘病例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區熱帶雨林散發。
在最早發現猴痘的剛果(金),每年都有多達上千人被感染。最近,世衛組織剛果(金)辦公室發布消息說,今年年初以來,該國共有1200多人疑似感染猴痘病毒,病例遍布全國18個省,造成58人死亡。此前,世衛組織的統計是,2020年1月1日至9月13日,剛果(金)26個省中17個省共報告發生4594例猴痘疑似病例,包括171例死亡,病死率為3.7%。到1986年為止,全球95%的報告病例發生在剛果(金)。
2003年,美國在進口染疫動物之後出現過一次猴痘疫情。2018年在以色列和英國及2019年在新加坡曾確認出現單一輸入性病例,所有診斷病例都是來自尼日旅行者。只有在英國,一名衛生工作者被確診為繼發性病例。
通過基因組測序,如今猴痘病毒已劃分成兩個「陣營」:中非(剛果盆地)分支和西非分支。通常,中非猴痘病毒與更嚴重疾病、更高的死亡率和更頻繁的人與人傳播有關。
這次在歐洲傳播的確診病例是猴痘病毒西非分支引起。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在報告中表示,西非分支病死率為3.6%。疾病嚴重程度的差異也可能受到傳播途徑、宿主易感性和感染病毒量的影響。來自葡萄牙確診病例的基因組序列表明,導致當前疫情的猴痘病毒與2018年和2019年從尼日輸出到英國、以色列和新加坡的病例密切匹配。
資料圖
性接觸成為重要傳播方式
猴痘的傳播需要經過兩個階段。從動物傳播給人,這是第一鏈條,而人際間傳播是第二鏈條,後者比前者傳播要弱。從第一鏈條看,猴痘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到受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皮膚或傷口黏膜傳播。人際之間二次傳播主要由於密切接觸了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膚損傷,或被患者體液或病變組織污染的物品,以及呼吸道飛沫傳播。
而在猴痘引發的此輪關注中,以上兩種傳播方式沒有變化。性接觸引發的傳播值得重視。
世衛組織負責傳染病防治的執行主任海曼稱,現在看來,猴痘病毒已經以性傳播、生殖器傳播的形式進入人群,並且正在像性傳播疾病一樣傳播,這擴大了它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目前的許多猴痘病例都是在性健康診所發現的。
而且,在英國的7例病例中有4例,西班牙馬德里的23例病例中有22例似乎與男性間性接觸有關。確診病例較多的英國、葡萄牙和西班牙三國,當地衛生部門還發現了一個共性,確診病例中絕大多數是男性同性戀、雙性戀,或是其他與男性發生性關係的男性。美國媒體的報導還提供了一些細節,一些感染病例中的症狀是最先從生殖器的區域出現的。
現在的一些猴痘病例是首次通過性行為傳播,而且這種傳播方式符合猴痘病毒在密切接觸中感染新宿主的模式。但是目前,世衛組織還無法將歐美出現的猴痘稱為性傳播疾病,因為這只是剛剛出現的現象。而且,世衛組織一再強調,不能將這種疾病污名化。歐美以外的大量病人還是因為親密接觸傳播的,無論是接觸動物的血液、體液、膿液、黏液、傷口,還是人的血液、體液和衣物。世衛組織確認,猴痘的潛伏期通常為6至13天,但也可能在5至21天之間。
同樣令人擔心的是,歐美的病例中有人連續多次感染,例如,多達6次。這是否意味著猴痘病毒變異,還需要基因檢測來確認。
是否會引發大流行?
由於傳播方式的改變,現在歐美出現的猴痘有可能成為性傳播疾病,或者至少可以經性接觸傳播。歷史上,類似疾病早就發生,現在還在侵噬人類,這就是愛滋病。現在出現的猴痘是否會步愛滋病後塵成為另一種新的性傳播疾病,有待觀察。而讓公眾更擔心的是,猴痘是否會傳入中國?又能否在全球引發大流行?
WHO發現,中年和年輕人感染猴痘的風險可能更大,這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這些人在兒童時期沒有接種過天花疫苗。澳大利亞科學家在202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表示,天花的根除導致世界各地常規天花疫苗接種的終止,這可能導致尼日自2017年以來出現的人類猴痘病例增加。
由於猴痘與天花是近親,天花疫苗可以預防猴痘。但由於原始(第一代)天花疫苗已不再向公眾提供,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於2019年批准了一種基於改良減毒痘苗病毒(安卡拉毒株)的疫苗用於預防猴痘。這是一種兩劑疫苗,預防猴痘的有效性為85%。該疫苗由丹麥生物技術公司Bavarian Nordic研發,是一種在人體內不能夠自我復制的缺陷型病毒疫苗,安全性相對較高。
此外,猴痘也是可以治療的。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2018年批准了首個用於治療天花的藥物TPOXX(tecovirimat),對猴痘也有療效。2022年歐洲醫學協會 (EMA) 也將tecovirimat用來治療猴痘,但這款藥物尚未廣泛使用。世衛組織認為,應該在臨床研究環境中通過前瞻性數據收集對tecovirimat進行監測。另外,抗病毒藥物和牛痘免疫球蛋白也可治療猴痘。
從傳染性和致命性看,猴痘也無法掀起太大的風浪。猴痘病毒基本傳染數R0值一直小於1,這表明其傳染力弱,病源會逐漸消失,難以造成大規模流行病。
但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初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牛痘)後,目前40歲以下的人群對於天花和猴痘普遍沒有免疫力。由於沒有特殊途徑,如從動物到人,以及從國外傳入,因而此輪疫情中中國目前尚無猴痘感染。但傳染病是沒有國界的,猴痘病毒輸入國內風險仍持續存在,並隨著歐美出現疫情,輸入性病例風險也會相應增加,因此需要保持密切關注。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華山感染」的微信公眾號提示,國內臨床醫生應將猴痘感染視為水皰疹的臨床綜合征進行鑒別診斷,並應聯繫疾病預防與控制或相關機構測序鑒定。應及時隔離、檢測和通知疑似病例。
天花病毒與猴痘病毒都同屬痘病毒科的雙鏈DNA病毒,但是猴痘的毒性比天花要弱不少。盡管如此,國內仍需要在密切關注國際猴痘疫情的同時,提前做好準備,開發診斷方法和試劑,以便及時發現輸入性病例,阻斷傳播。同時,應該著手儲備特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藥物,以免出現病例後處於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