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造船巨頭韓華海洋公司週一宣布,已獲得台灣長榮海運公司2.33兆韓元(約新台幣520億元)的訂單,將建造六艘配備雙燃料LNG動力系統的24,000 TEU超大型環保貨櫃船。這筆交易金額相當於韓華海洋2024年營收的31.4%,也是該公司近四年來首次獲得大型貨櫃船訂單。
業界分析師指出,這項合約象徵韓國造船業在超大型貨櫃船領域的強勢回歸,重新奪回一度被中國主導的市場地位。在2011年至2017年間,韓國造船廠在大型貨櫃船建造領域曾享有近乎壟斷的地位。
然而,中國在「中國製造2025」倡議下推行積極的產業政策,透過大幅降低造船價格,使其造船廠迅速獲得顯著的市場佔有率。到了2021年,中國造船廠在大型貨櫃船訂單量上已超越韓國競爭對手。更甚者,到2023年,中國廠商幾乎完全控制了這個領域。
「中國造船企業在政府大量補貼支持下,能夠以遠低於市場價格的方式競爭,迫使韓國企業轉向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等高附加價值的船舶類型,」一位韓國造船企業高層表示。
全球航運市場正在發生結構性轉變,而這些變化正向有利於韓國造船業發展的方向傾斜。紅海和巴拿馬運河等全球航運樞紐的長期運輸中斷問題,推動了新貨櫃船的訂單需求上升。截至今年二月,大型貨櫃船的新船建造價格已達每艘2.75億美元(約新台幣87億元),較去年同期上漲近28%,這意味著韓國造船廠的獲利能力正在增強。
國際海事組織(IMO)不斷收緊的環保法規,也提高了市場對環保船舶的需求。韓華海洋表示,將為長榮海運建造的六艘貨櫃船將配備多項先進環保技術,包括LNG雙燃料引擎、軸發電機系統以及空氣潤滑系統,以提升燃料效率,減少碳排放。
「這些新一代環保貨櫃船比傳統柴油動力船舶可減少約25%的碳排放,同時大幅降低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韓華海洋公司發言人指出,「長榮海運選擇韓華作為合作夥伴,正是看中了我們在高科技環保船舶建造領域的領先技術與經驗。」
美國政府考慮對中國製造船舶實施關稅是另一個關鍵因素,正在使天平傾向韓國。華盛頓正考慮對每艘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製船舶徵收150萬美元(約新台幣4,800萬元)的費用,這項措施可能在下週公聽會後於今年晚些時候實施。美國國防部最近更將中國最大的造船集團—中國船舶集團(CSSC)列入黑名單,強化了市場對中國造船地緣政治風險的疑慮。
「這不僅僅是商業競爭的問題,」一位不願具名的航運專家表示,「在目前的全球局勢下,選擇船舶供應商已經成為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許多航運公司不願冒險訂購可能在未來面臨貿易限制的船舶。」
這次長榮海運與韓華海洋的合作,不僅是韓國在大型貨櫃船領域的重大突破,也表明台灣航運巨頭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背景下,正謹慎選擇更具地緣政治安全性的合作夥伴。
隨著全球航運需求的穩定增長以及綠色轉型的加速,韓國造船業正面臨難得的機遇。「我們預計未來三年內,全球大型環保貨櫃船的需求將達到200艘以上,」一位業界資深分析師表示,「韓國造船廠在建造高科技、環保船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目前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反而為他們創造了有利條件。」
長榮海運這筆訂單也反映了台灣航運業正加速其船隊現代化的趨勢。這六艘新船預計將從2026年開始陸續交付,將顯著提升長榮海運在亞歐航線上的競爭力,並符合國際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
韓華海洋正計劃透過這一重要訂單提升其在船舶建造的核心競爭力。該公司表示,未來將持續投資於環保船舶技術開發,包括氨燃料和氫燃料系統,以應對航運業碳中和的長期趨勢。此外,韓華還將強化其數位化造船能力,通過先進的生產自動化和數位孿生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
專家預測,隨著環保法規日趨嚴格和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韓國造船業正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而台灣等重要航運市場在選擇船舶供應商時,將更加注重技術先進性、環保性能以及供應鏈的地緣政治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