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已經深表歉意,日韓不應該再正視歷史恩怨。」韓國總統尹西月在3月15日開始對日本進行有爭議的訪問之前說。
很難想像,5年前,韓國總統專程訪問日本,而不是通過國際會議訪問。當時「二戰時期韓國勞工訴訟問題」被視為日韓之間最大的障礙。現在韓國已經主動尋找解決方案——6日,韓國公布的解決方案顯示,計劃由韓國設立公共賠償基金,向韓國民間募集資金,向1910年至1945年被日本殖民者強征為勞工的韓國受害者支付賠償金。
這一計劃立即受到日本方面的歡迎。根據韓國政府發布的消息,韓國總統尹熙月於3月16日和17日訪問日本,並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了會談。韓媒指出,這將是韓國總統時隔4年首次訪日。上一次韓國總統踏上日本領土是在2019年6月大阪20國集團峰會期間。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本經濟中心主任陳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尹西月訪日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為後續重啟日韓穿梭外交奠定基礎」穿梭外交機制是由韓國前總統盧武鉉和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共同商定的。但2011年12月韓國總統李明博訪日後,兩國元首的穿梭外交中斷。
「訪日期間,尹錫悅還將通過與在日友好團體、與日本首相見面,恢復與日本的友好關係。」陳子雷預計,日韓此後在經貿、安保領域的合作會恢復到正常水平,「但這並不意味著日韓關係能回到蜜月期,當前僅是第一步。」「在訪日期間,尹西月還將通過會見日本國內的友好團體和日本首相來恢復與日本的友好關係。」陳預測,日韓兩國在經濟、貿易和安全領域的合作將恢復到正常水平。「但這並不意味著日韓關係可以重回蜜月期,目前只是第一步。」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王文斌在16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作為日本和韓國的共同鄰國,中方注意到日韓近期的互動和兩國關係的變化。他指出,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和殖民統治給包括中國和韓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造成了深重災難。我們一直要求日本深刻反省侵略歷史,以誠實和負責任的態度妥善處理歷史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與亞洲鄰國發展正常的國家關係。
貿易對抗徹底結束了。
訪問前,據韓媒報導,尹熙月指示韓國政府各部門,為構建面向未來的韓日關係,探索推進韓日各領域合作項目。尹西月表示,在守住過去解決問題的大門的同時,也要打開未來的大門,共同探討兩國關係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也是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尹熙月還帶著龐大的韓國經貿代表團訪問日本。就名單來看,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鎔、SK集團會長崔泰源、現代汽車集團會長鄭義宣、LG集團會長巨等韓國經濟巨頭將一同出訪,屆時將討論對日經濟合作交流方案。韓國經濟界也對尹熙月訪日充滿期待,表示希望兩國關係能夠修復,經濟交流合作能夠重回正軌。
長期以來,日韓關係因歷史賠償等問題磕磕絆絆。2018年10月,韓國大法院(最高法院)勒令涉事日企賠償二戰期間被強征的韓國勞工受害者。隨即,兩國關係跌入低谷。近一年後的2019年7月,日本政府採取反制措施,限制向韓國出口高純度氟化氫、氟聚酰亞胺和光刻膠。同年8月,它還將韓國踢出了適用簡化出口程序國家的白名單。由於半導體產業占韓國經濟的半壁江山,日本此舉被視為「卡住」了韓國經濟的命脈。作為回應,韓國於2019年9月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對日本實施出口限制。日韓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此後,日韓間的貿易戰從經濟領域逐漸擴大至社會層面,日韓民間情緒也一落千丈。首爾科學綜合研究生院大學主任教授黃菲還清晰記得,彼時抵制日貨、不去日本旅遊等,一度在韓國民間盛行。5年多來,日韓貿易戰使得兩國經濟傷痕累累,至今依舊沒有分出所謂的勝與負。尤其是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日韓兩國均面臨輸入性通脹高企、出口低迷、經濟前景不確定性陡增等窘境。此後,日韓貿易戰逐漸從經濟領域擴大到社會層面,日韓民間情緒也一落千丈。首爾理科研究生院主任教授黃飛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抵制日貨、不去日本旅遊一度在韓國民眾中流行。五年多來,日韓貿易戰讓兩國經濟傷痕累累,至今仍無所謂勝負。尤其是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日本和韓國都面臨輸入性通脹高企、出口低迷、經濟前景大幅增長的困境。
因此,在黃飛看來,日韓關係逆轉背後的經濟動因不容忽視。「畢竟日本出口管制相關的產業涉及韓國半導體和高端製造業。如果不面對尷尬的韓日關係,那麼經濟被動局面將永遠無法解決。」
據她介紹,文在寅執政前,韓國大型企業被號召自立門戶,確保供應鏈不去出差。「當時我想起來,我們(韓國)沒有日本也不錯。」黃飛說,「但現在看來,影響還是很大的。這可能不僅僅是限制原材料出口的問題。韓國企業願意賠償,說明在經濟利益平衡中,用這筆錢換取與日本的正常經濟合作,顯然是划算的。」
16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向記者團發布消息稱,在與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政策對話中,韓日就2019年起兩國半導體材料出口管制達成一致。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日本開始解除對韓國芯片行業三種材料的出口限制,韓國則撤回向世貿組織提起的出口管制訴訟。同時,雙方就將對方國家重新列入出口管制「白名單」問題達成一致,力爭盡快恢復原有秩序。
如何攪動東北亞?
對於尹熙月聲稱「改善韓日雙邊關係是兩國人民的願望」,韓國民眾並不認同,認為這相當於「自掏腰包」,甚至有受害者團體直言不諱地稱之為「屈辱外交」。
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韓國在上周宣布「賠償」計劃後對1002名韓國成年人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59%的人反對賠償計劃,因為該計劃沒有要求日本官方道歉和賠償。關於韓日關係的未來,64%的人表示除非日本表現出態度的轉變,否則沒有必要急於修復兩國的裂痕。同時,85%的受訪者認為日本政府沒有對其戰時暴行進行懺悔。
韓國民調機構Realmeter 13日發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尹錫悅的施政好評率比上周下滑4個百分點,降至38.9%;差評率為58.9%,比上周上升5.7個百分點。韓國蓋洛普日前發布的民意調查結果也顯示了相同的情況。韓國民調機構Realmeter 13日公布的民調顯示,尹熙月的施政好評率較上周下降4個百分點,為38.9%。差評率為58.9%,較上周上升5.7個百分點。韓國蓋洛普最近發布的民調結果也顯示了同樣的情況。
對此,韓國總統辦公室有人解釋稱,政府上周提出的對日本二戰期間強征勞工的「第三方賠償」方案是導致總統支持率暴跌的直接原因。但總統辦公室相關人士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越來越多的韓國人理解政府的決定,支持率也會有所回升。
另一方面,日本媒體民調顯示,53%的受訪者認同韓國緩和日韓關係的措施;岸田文雄首相的支持率也回升至40%以上。
陳認為,由於韓國憲法規定韓國總統不能連任,從以往來看,韓國政府任何不受歡迎的政策都會被推翻。「韓方在歷史問題上對日本做出了相當大的讓步,導致韓國國內的反對聲音很大。在這種背景下,日韓合作能否穩如磐石,還有待觀察。」
此外,他還提到,日韓關係變化的背後,美國的「插手」不容忽視。「拜登政府的目標是加強美國、日本和韓國之間的三邊安全合作。在三邊關係中,最大的障礙是日韓關係。」他說,美國政府的「暖心牽線」和尹熙月在大選前後堅持改善對日關係,都促成了日韓關係的逆轉。「日韓關係的改善無疑是拜登政府在東北亞最想突破的障礙。現在看來,美日韓三方合作的障礙已經掃清了。」
除了訪日,4月訪美,5月出席在日本廣島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成為尹熙月外交日程上的大事。
陳認為,未來應警惕沒有外交障礙的日韓在美國影響下如何攪動東北亞地區局勢。「東北亞不僅有美日韓,還有中日韓,」他說。「中國應該主動推動中日韓三邊合作,營造有利於東北亞穩定的氛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助理研究員李玟也認為,中日韓三邊會議被擱置,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日韓矛盾的影響。「日韓關係緩和後,中日韓三邊關係能否得到改善將是關注的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次中日韓主管人會議於2019年12月在中國成都舉行。目前,這個會議已經連續暫停了三年。
王文斌表示,中日韓互為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共同維護地區和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和暢通符合三方和地區的共同利益。中方反對個別國家搞封閉排外圈子,希望日韓關係朝著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