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Cindy Chiu
亞洲新聞網 韓國新聞組
直到最近,在南韓仍不難看到人們一大早就在國外高級時尚品牌店前排起長隊,但這種景象在這個長期以來對奢侈品情有獨鍾的國家已不再尋常。
根據韓國另類資料平台KED Aicel週四的數據,韓國民眾 2 月份在法國跨國奢侈品集團開雲集團旗下高級時尚品牌的信用卡消費金額估計為 381 億韓元(約 2,600 萬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 10.3%。這個數字涵蓋了 Gucci、Balenciaga、Bottega Veneta、Brioni、Boucheron、Saint Laurent 和 Alexander McQueen 的總銷售額,創下自 2018 年以來韓國開雲集團品牌月銷售額的新低。LVMH 集團旗下包括 Louis Vuitton 和 Givenchy 在內的 17 個品牌當月信用卡交易額也同比下降了 4.2%,至 1,460 億韓元。Dior、Burberry 和 Chanel 產品的信用卡交易額分別同比下滑 24.8%、22.4% 和 8.4%。隨著經濟低迷持續,導致韓國中產階級勒緊褲帶,韓國民眾自今年初起在著名外國時尚品牌上的支出已迅速降溫。
尤其是 20 多歲和 30 多歲的年輕人,他們原本已成為韓國高端品牌的主要消費族群,但購買力大幅下降,導致他們開始對奢侈品牌敬而遠之。即便近年來外國高檔時尚和珠寶品牌持續漲價,韓國消費者對昂貴的高級訂製商品的狂熱似乎永無止境,但現在這種消費趨勢出現了急轉直下的變化。全球奢侈時尚品牌近年來以原料和人工成本上漲為由,紛紛調高在韓國的商品價格。但他們之所以敢於如此趾高氣揚,主要是看準了韓國消費者對名牌的鍾愛似乎沒有止境,藉此炫耀財富。儘管價格不斷上漲,愛馬仕、路易威登、香奈兒和迪奧在 2023 年的合計銷售額甚至突破 5 兆韓元。
但自去年韓國經濟進入降溫期以來,在經濟復甦遙遙無期之際,越來越多的韓國人開始勒緊褲帶過日子。再加上年輕消費者轉向獨立品牌購物的趨勢,國際高端設計師品牌今年初再度漲價,進一步抑制了韓國人在奢侈品上的消費,這可能會暫時為它們的漲價行為踩下剎車。唯一的例外是愛馬仕,其 2 月份銷售額錄得增長。當月韓國民眾在愛馬仕產品上的信用卡交易額同比大增 19.8%,達 607 億韓元,凸顯了中產階層購買力下降後,韓國奢侈品牌之間兩極分化的局面。
韓國人購物趨勢的最新變化,已經對該國的奢侈品時尚平台造成衝擊,如 Balaan、Trenbe 和 Must’It 等。這三個平台在新冠疫情期間躍升為韓國排名前三的高端時尚市場。2022 年,當長期的社交距離措施結束後被壓抑的需求迅速提升了韓國的奢侈品渴望時,Balaan 的企業價值一度飆升至約 3,000 億韓元。該平台對消費者的強大吸引力在於,其奢侈品價格比線下門店如高檔百貨公司等售價更加便宜。然而,這樣的成功也吸引更多競爭對手加入奢侈品時尚平台的競爭,導致市場擁擠不堪。隨後,泡沫破滅,這些平台的資金周轉陷入困境。儘管虧損從 2022 年的 373 億韓元收窄至 2023 年的 100 億韓元,但 Balaan 自 2022 年以來一直錄得營業虧損。Balaan 的賣家表示,今年前三個月他們一直無法從平台上收回銷售商品的款項,因為平台以系統故障為由推遲了對他們的付款。自週三以來,Balaan 位於富人聚集的江南區的辦公室已關閉,全體員工從那時起開始在家辦公,這令人想起去年年底第三方商家在 Qoo10 Pte 旗下電商平台上的延遲付款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