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韓國首爾龍山區李泰源洞29日晚發生大規模踩踏事故。截至本報30日晚截稿時,事故造成154人遇難,其中包括4名中國公民。這場悲劇震驚了整個世界。中國習近平主席30日向韓國總統尹世躍致慰問電:「驚悉韓國首都首爾發生踩踏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向遇難者表示沉痛哀悼,向遇難者家屬和受傷人員表示誠摯慰問。事故造成幾名韓國公民不幸傷亡。希望韓方全力救治,做好善後工作。」
尹錫悅對全民發表講話尹西月向全民發表講話。
據韓聯社30日報導,數萬人29日晚聚集在伊泰元洞一帶慶祝西方萬聖節。當地一家酒店旁狹窄的巷子里突然擁擠了大量人群,導致踩踏事故。現場目擊者稱,晚上10點多,出事的巷子里有人摔倒了,跟著他的人也依次摔倒,摔倒的人一個疊一個。
韓國警方表示,截至30日下午5時30分,踩踏事故死亡人數已升至154人,其中包括來自14個國家的26名外國人。韓媒稱,這是繼2014年304人遇難的時越沉船事故後,韓國死亡人數最多的事故。
截至本報30日晚截稿時,這起踩踏事故已造成4名中國公民死亡,2人受傷。據中國外交部「領事直通車」微信公眾號30日消息,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已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部署駐韓國使館應急處置。
韓國總統尹熙月在30日上午對全民發表的講話中表示,這起事故令人悲痛。他為遇難者祈禱,祝願傷者早日康復,並向遇難者家屬表示深切哀悼。尹熙月表示,今後韓國政府將重點處理事故善後和採取後續措施,徹查事故原因,爭取今後不再發生類似事故,並責成相關部門對各地慶祝等活動進行緊急檢查。韓國國務總理韓德柱30日在梨泰院踩踏事故緊急對策會議結束後表示,政府將30日至11月5日定為國喪期。
韓國大型企業集團及其子公司30日匆忙取消萬聖節相關活動。當天,韓國娛樂圈也取消了相關娛樂活動,並對踩踏事件中的遇難者表示哀悼。韓媒稱,多國政要就梨泰院踩踏慘案向韓國表示慰問,包括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俄羅斯總統普京等。
在中國的外國學生講述震驚時刻的故事。
《紐約時報》30日稱,梨泰院是首爾最受歡迎的社區之一,以夜生活、年輕顧客、外國遊客和時尚餐廳聞名。然而,29日晚梨泰院的萬聖節慶典卻變成了一場踩踏噩夢。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韓國官員預計當晚約有10萬人聚集在梨泰院。
韓聯社30日報導稱,雖然事故的具體原因還不能很快確定,但據說很多參加萬聖節狂歡的人沖進了一條狹窄的向下的小巷,導致災難瞬間發生。這條巷子長45米,寬4米,只能容納五六個成年人並排行走。路透社30日援引21歲目擊者文·的話說,事故發生前,這條小巷「比平時至少擁擠10倍」。韓聯社稱,隨著有人倒下,人群開始騷動,隨後向前推進。巷子上部的人倒下時,下面的人被壓在其他人下面,當時出動的救援人員很難把被困人員拉出來。
「太可怕了!在首爾讀書的韓國留學生張3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29日晚8點她和朋友從梨泰院一家餐廳出來時,「人太多,動不了」。當時她很擔心發生踩踏事故,一直拉著朋友靠牆往地鐵站走。」旁邊那個矮個子朋友的臉貼在前面那個人的背上,連她都被人擠成圈了,看起來很痛苦。「晚上10點左右,他們終於到了地鐵站。另一個在首爾的中國留學生,小哈,那天晚上也在梨泰院。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路上有很多救護車、警車和擔架。人們正在對躺在地上的人進行心肺復蘇,許多人被放在擔架上。」之後被朋友抱走了,還挺害怕的。”
“災難發生的前一天有跡象顯示.”
悲劇發生的同時,現場一些人的行為引起了韓國社會的憤怒。據韓國《朝鮮日報》30日報導,網上視頻顯示,事故發生後,醫護人員為心臟驟停的人進行心肺復蘇(CPR)時,數十人在他們面前跳舞。街對面,一輛救護車停在路上,打開了警報器,希望人和車輛避讓,但仍有不少人隨著歌聲起舞。許多網友憤怒地評論:「這些人失去了人性」,「在災難現場給救護車讓路不是應該的嗎?」
《韓國日報》稱,在此次事故中,韓國各級政府的應對並不盡如人意。雖然政府去年制定了相關活動的安全管理手冊,但只是針對有讚助商的活動。如果像這個悲劇一樣,組織者的活動沒有明確的定義,管理手冊實際上是沒有用的。「災難發生的前一天就有徵兆,但相關部門沒有採取相應措施。韓國MBN電視台30日報導稱,事實上,從28日晚開始,就有數千人聚集在梨泰院,引發對事故的關注。27日,龍山區召開「萬聖節當天緊急措施會議」,宣布開始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設施消毒隔離,但沒有準備大量人群聚集的安全管理措施。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3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於韓國來說,此次事故也可能與防疫壓力突然釋放有關。「之前疫情防控比較嚴密,一直像水球一樣壓在水里。突然放開的時候,它的反彈力更強。」
日本《產經新聞》評論稱,梨泰院的大規模踩踏事件是自2014年時越事故以來的又一悲劇。韓國時任總統樸槿惠下台的原因之一是他未能處理好「時越」號事故。
[環球時報駐韓特約記者馬飛、張悅、瀏海生環球時報記者趙覺聰雪梨任重宋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