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十月五日電。如果把債務上限比作美國聯邦政府在國會授權下可以借貸的「信用卡額度」,那麼美國政府幾乎肯定會在短期內再次「刷」這張「信用卡」,尤其是在財政支出擴張和美聯儲激進加息的背景下。
在連續8個多月突破30萬億美元後,美國國債規模最近突破31萬億美元,不斷逼近31.4萬億美元的法定債務上限!
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3日,美國聯邦政府債務未償還餘額約為31.1萬億美元,其中公共債務約為24.3萬億美元,政府間債務約為6.8萬億美元,已大大超過美國去年約23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
美國兩黨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10月底,聯邦政府已經觸及28.9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此後,美國財政部採取非常規措施避免債務違約,直到當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立法將債務上限提高至31.4萬億美元。不到一年,美國聯邦政府的債務已經達到31.1萬億,只剩下3000億美元的「額度」。
分析稱,在美國政府繼續擴大財政支出、美聯儲不斷加息的背景下,美國公共債務規模將繼續攀升,美國政府的財政可持續性將受到挑戰。在當前的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下,溢出效應不可低估。
美國彼得·彼特森基金會指出,美國的財政支出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就已經走上了不可持續的道路,結構性推動因素長期存在,疫情迅速加劇了美國的財政挑戰。該基金會首席執行官邁克·彼得森(Mike Peterson)表示,聯邦政府債務的不斷積累是國會民主黨和共和黨在金融問題上反復「不負責任」的結果。過去幾十年來,華盛頓政客一再選擇減稅或推動政府支出計劃,而不是思考美國的未來。
近年來,美國政府推出了多輪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包括前總統特朗普政府的2.3萬億美元一攬子支出法案和拜登政府的1.9萬億美元「美國救援計劃」。過去兩年的財政刺激已經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規模。
這是2022年8月4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白宮。(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但美國政府不管,繼續「放水」「砸錢」。今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削減通脹法案》,被美國多家主流媒體稱為「大規模新支出法案」。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發表文章稱,削減通脹法案是拜登政府去年推出的瘋狂支出政策的重演,這些政策導致全球經濟陷入混亂。
根據彼得·彼得森基金會4日的統計,31萬億美元的債務比中國、日本、德國和英國的經濟總和還多。將這筆巨額債務分攤到美國民眾身上,相當於每個家庭負債23.6萬美元,人均負債9.3萬美元。如果每個美國家庭每月出資1000美元還款,需要19年才能還清所有債務。
與此同時,隨著美聯儲大幅提高利率,聯邦債務的利息成本大幅增加。該基金會預測,由於利率上升,未來10年美國聯邦政府在利息上的支出將增加1萬億美元。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警告說,不斷增加的債務負擔和較高的通脹率可能會增加金融危機的風險,削弱市場對美元的信心,提高私營企業在國際市場的融資成本。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座教授田璇對新華社記者說,超常規的金融措施已導致美債超過31萬億美元,美債收益率也在震蕩攀升。市場對加息的預期和動蕩的外部政治環境將進一步降低投資者的信心。從現有市場情況分析,未來幾個月美債收益率仍將呈上升趨勢。
他表示,自美國加息周期開始以來,各國紛紛拋售美債,包括中國在內的美國國債投資者應繼續減持。但美債波動的可能性較大,需要關注階段性機會,盡量減少損失。
這是2022年2月28日在DC華盛頓州拍攝的美國財政部大樓。(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債務上限是美國國會為聯邦政府設定的最高借款額,以履行現有的支付義務。觸碰這條「紅線」意味著美國財政部的借款授權已經用盡。提高債務上限後,財政部可以通過發行新的債券來履行現有的支付義務。
但從2013年開始,美國國會不再直接提高債務上限,而是設定了一個時間期限,暫停債務上限生效,允許財政部在規定時間內無限制發債。最近一次暫停始於2019年8月,當時債務上限約為22萬億美元。國會允許財政部繼續發行債券,直到2021年7月31日。隨著債務上限的恢復,「技術性」債務違約的陰影再次出現。直到2021年12月美國國會提高債務上限,才暫時解除。
迄今為止,美國最接近「技術性」債務違約的危險是2011年8月的債務上限危機。當時,民主、共和兩黨圍繞提高債務上限繼續博弈,僅在違約前幾天達成妥協,引發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導致美國歷史上首次主權信用降級。發展中國家也被迫為其美元計價債券支付更高的利率。
這是2020年4月2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美鈔上的美國財政部大樓。(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如果美國債務真的違約,後果將更加嚴重,甚至可能引發國際金融危機。
田璇認為,債務上限多年來已經成為兩黨政治鬥爭的重要手段。目前,民主黨還可以通過預算調整來主動調整美國債務上限。美債違約將帶來政府「停擺」和股市動蕩,進而引發國際金融危機。這是各方都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債務上限機制原本是為了定期審查美國政府支出,現在卻很難達到加強財政紀律、控制債務增長的初衷。
策劃:倪思怡
制片人:李正雨、薛穎
統籌人:付、閆讚彥
記者:、付、熊茂玲
制圖:馬澤剛
編輯:苗培源、趙悅、李傑
新華社國際部出品
新華社國際傳播整合平台出品
編輯:鄭健龍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