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微信官方帳號:DT財經(ID: DTCaijing),作者為、阿米,編輯為唐業勤,資料為董道立,設計為祁同輝、鄭,頭部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這些天,所有的基金持有人都留在了蚌埠。
2022年1月4日,年內首個交易日,基金「倒向母親否認」,一時成為熱搜。
1月5日,新年第二個交易日,基金依然暴跌。很多年輕人都有一種揪心的痛,捶胸頓足地問:「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沒有後悔藥?」
1月6日,年輕人小心翼翼,勇往直前,沒想到開了自己的選區,還是綠的。
回想去年大約這個時候,一些年輕人「莫名其妙賺了20個點」,離成為巴菲特接班人只有一步之遙。然而今年的新年過去了,年輕人被現實狠狠打了一頓。「他們不想賺錢,只想把錢拿回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年輕人只是買了一些基金,為什麼會把褲衩弄丟呢?
今年的基金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刺激。
回顧2021年2月10日,鼠年最後一個交易日,白酒、醫療板塊的公司玩得相當勇敢。當時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這兩個板塊會以此為起點,拉開牛年漲停的序幕。
但殘酷的事實是,從白酒、醫療、新能源板塊來看,2021年基金熱點板塊的走勢是跌宕起伏的。
我們選取了中證白酒、中證醫療、中證新能源指數2021年的數據作為三大熱門板塊的代表。他們分別選取了自己所在行業的幾家相關企業的股票作為成份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行業的走勢。
從這三個中證指數的走勢來看,6月中證白酒最高價超過21000,7月醫藥最高價超過19700,但最低時都跌破了15000。新能源板塊年初低開,年中6月開始攀升,年底終於突破5000,之後小幅回落。
讓劉桐(化名)印象深刻的是,春節假期回來後,白酒和醫療板塊像患了節日綜合症的工人一樣,出現了相當明顯的下跌。一年前股價一度漲到2600元的茅台也跌破2000元。
火爆的基金板塊一蹶不振,一些曾經紅極一時的明星基金也是跌宕起伏。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一些熱錢幾乎一直在走下坡路。
以明星基金經理張坤的主力基金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2021年的業績為例。雖然年初漲了不少,2月份最高累計漲幅20.84%,但易方達藍籌指數下半年累計漲跌幅不僅為負,8月份還遭遇了斷崖式暴跌,8月份最低累計跌幅17.86%。
這個曾經被視為「財富自由的必經之路」的基金,被很多年輕人寄予厚望。很多勞力者相信,上車後總有一天會脫離財富。但其業績最終低於同類基金的平均表現,甚至連滬深300都沒有跑贏。
一年四季,資金的大起大落就像年輕人的體檢報告一樣,讓人忐忑不安,夜不能寐。
曾經想賺錢的年輕人,現在只想返璞歸真。
每次基金漲跌,年輕人都會在社交網路平台上發起熱烈討論。
從2022年年初開始,微博里每天都有很多年輕人實時「播報」自己的悲傷故事。”當他們睜開眼睛時,他們倒下了。”「我想哭卻哭不出來。」「整整一年的集資,我的心比十年在大潤發殺魚還硬,還冷。」
回顧2021年微博熱搜榜上與基金相關的92個熱搜,話題閱讀量過億的熱搜有19個。從最熱的TOP10基金話題和對應的基金走勢來看,我們發現年輕人「入坑」基金的時間通常集中在基金上漲的時候,而他們「割肉」的時間則集中在基金暴跌的時候。
比如去年1月初、6月份,年輕人都是因為基金走勢好才入市的。
一月份,年輕人不僅在微博上討論#基金賺錢的原因#,基金甚至成為年輕人新的社交工具。見面就問「買基金了嗎?」你買了什麼底座?「6月份,不僅職場人在微博中興奮地討論基金走勢,就連大學生也開始思考是否用生活費買基金,希望早日走上財富自由的康莊大道。
但是,回過頭來看,關注社交網路的年輕人往往在基金的最高點買入。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每次基金暴跌年輕人都要「忍痛割肉」了。
去年2月和3月,是該基金第一次大漲後下跌。微博中的五個熱搜都與基金大跌虧損有關。很多曾經追隨明星基金經理張坤的年輕人紛紛脫粉,態度從「坤坤不老,藍籌老」轉變為「菜狗還我血汗錢」。
賣家因為和張坤同名而被罵。來源:錢江晚報)
從6月到12月,雖然基金一直在下跌,但很多年輕人剛剛入市,以為只是市場調整,一旦調整就會大漲,所以都選擇默默承受,微博里聲音的音量也比較小。
直到12月底,大家都想賺點小錢過個好年的時候,基金開始連連下跌。這個年終獎好像是有什麼但又沒有什麼。基金一次次虧損,卻沒怎麼賺錢。辛苦一天的工作,變得「無效」。誰能看到兩個西湖而不落淚?
所以經過一年的大起大落,大家都不再想一夜暴富,只想穩穩的回本。
年輕人理財到底有多野?
「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為什麼年輕人買基金還是屢屢磕磕絆絆?
從上面的回顧中我們發現,年輕人理財「翻車」的背後,原因其實是年輕人狂野的理財觀念。
在我們之前的研究中,無論是預期收益20%-30%,還是預期收益超過30%,在40歲以下的投資者中,95後的基金預期收益占比最高。
同時,在40歲以下的投資者中,95後年輕人選擇「無法承受損失」的比例也是最高的。
年輕人想賺大錢,但又不想冒險。一旦出現虧損,就會捨不得割肉,總想著等一等就賺回來,最後只能不斷虧損。
曾經,小K(化名)也是一個只想穩賺不賠的人。「賠錢是不允許的,絕對不允許。」現在,小K被現實狠狠打了一頓:「我前前後後投了近1w,昨天看到虧了3000。現在覺得只要不虧太多,四舍五入就是一種收獲。」
除此之外,通過採訪身邊購買基金的年輕人,我們發現,大部分年輕人「野理財」的另一個表現是,他們購買的基金往往是熟人介紹的,或者看到一個火爆的趨勢就跟進。
買入「白酒、醫療、地產、新能源」四大板塊的博格(化名)就是這樣踩雷的。「幾年前,當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我就陷入了困境。看到別人賺錢,我一次性買了幾萬塊。去年吃了一波糖,然後去年一直在跌。現在全線暴跌,虧了4000多元。如果像我這種燈這麼準,可能就沒別人了。」
酷兒(化名)經常和表妹互相推薦基金,其實是互相埋雷。「我賺了就告訴她,她賺了就告訴我,然後我們買了就跌,進了就虧。最後我發現我們的買入位置根本不一樣,成本也不一樣。我賺的她也賺不到,反之亦然,所以我們一直在互相欺騙。」
(我也不想再看了。來源:受訪者酷兒)
有些年輕人,即使有一點理財知識,也止步於入門水平。實踐中只知道一件事,不知道另一件事,很迷茫。
酷兒之前上過網上的理財入門課程,「但那是很基礎的。比如不要一次全買,而是從一點點建倉開始。如果跌了,可以補倉,降低買入倉位。其實越買越多,我覺得可以抄底,最後越抄越多,成為產權人。」
寫在最後
經過這波暴跌,年輕人終於明白,所謂的財富自由,很可能只是「自己的財富在股票基金市場自由流動,然後就再也回不來了」。
很多狂野的年輕人為此後悔。「如果我能從頭再來,我希望我當時賺了8%。酷兒說。
k更「務實」:「我以前很天真,嗜菜如命。我一定要洗心革面,以後重新做人。」
「現在我只想問,你能把我的資本還給我嗎?否則,我們今晚又得吃泡麵了。」
本文來自微信微信官方帳號:DT財經(ID: DTCaijing),作者為、阿米,編輯為唐業勤,資料為董道立,設計為祁同輝、鄭。
此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獲得授權。
正在改變和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嗅這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