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疫情以來,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越來越受到關注。供應鏈是工業經濟的命脈。發達國家不斷出台政策吸引產業鏈回流,發展中國家也利用自身優勢吸引產業鏈落戶本國。
2022年,隨著許多國家逐漸走出疫情陰霾,這一趨勢尤為明顯。在中國發展中國家中,越南、印度和墨西哥最受關注。尤其是越南,作為中國的鄰國和「一帶一路」沿線的代表性國家,今年在經濟和供應鏈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增長,最受關注。
事實上,中國和越南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是密切相關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世新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國與中國的經貿關係總體上是互補而非競爭關係。越南在產業鏈上遊需要中國,越南的很多產業鏈和供應鏈也是越南的產業的延伸和補充。
中國一直高度重視加強全球產業合作,確保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針對個別外資企業的產能轉移,工信部規劃司司長王偉2022年9月曾表示,部分企業因自身布局調整、開拓新市場而調整生產線,是正常的經濟現象。「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不會改變,與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也不會改變。中國現在是並將繼續是外國投資的熱土。」王偉說。
越南表現亮眼越南表現出色。
近年來,越南為了發展對外貿易,大力「加群」。自200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先後與世界多個國家簽署了自貿協定,成為地區國家中簽署自貿協定最多的國家之一。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進一步促進了越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長及經濟復蘇。
隨著疫苗接種率的提高和疫情正常化,越南經濟從2021年第四季度開始企穩回升。2022年,出口製造業將繼續成為越南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面對越南的蓬勃增長,2022年4月,有網友將其出口數據與中國深圳進行對比,發現3月份越南的出口量已經大大超過深圳。這個結論大大出乎這些網友的意料。
「事實上,越南的出口早已超過深圳,這不是今年才有的現象。」科技戰略學會副會長陳靜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網民的發現其實是「遲到」的。他還分析說,這種比較沒有考慮到兩地人口和產業結構的巨大差異。
他告訴第一財經,國際供應鏈的重構其實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出現了。由於勞力力成本低,製造體系相對可靠,越南承接了部分產業的輸出,尤其是紡織業和電子組裝業。
他說,在過去的十年里,越南的發展並沒有影響到中國的就業,中國的出口貿易仍在高速增長。相反,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重組促進了中越貿易關係的發展。越南從中國進口大量原材料或零部件,組裝後出口。
在全球疫情背景下,中越經貿合作保持良好勢頭。越南是中國在東盟國家中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世界第六大貿易夥伴;中國是越南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據中國海關統計,2021年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超過2300億美元。
周世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和越南在國情和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越南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充分吸取了中國的成功經驗和中國的挫折教訓,顯示了其「船小好調頭」的優勢,這是連接中越經濟的特殊紐帶。
周世新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越南學習了中國的發展經驗,希望推動國內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的增長。越南政府6月批准了《2021-2030年外國投資合作戰略》。其首要目標是吸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項目,從而更好地連接國際生產鏈和供應鏈。
雖然總體發展良好,但越南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也受到地緣政治衝突、高通脹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自下半年以來,許多越南製造工廠收到的訂單明顯減少。此外,之前生產線的快速擴張和招聘導致許多工廠縮短生產時間,安排工人輪流休假甚至裁員。
印度電力半導體公司
過去,印度的經濟增長主要由國內消費拉動。但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後,推動經濟改革,改變了印度經濟靠內需「一條腿走路」的窘境。2014年,他推出了「印度製造」政策,希望將印度打造成全球設計和製造出口中心。
為進一步吸引國際投資,印度將2019年10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間新設立和運營的製造業企業的基本稅率從25%降至15%。同時提高手機及零部件進口關稅,使得手機及零部件製造商不得不在印度設廠。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一些跨國企業將供應鏈從國外轉移到印度,推動了印度製造業的快速崛起。
目前,印度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手機生產國,也是家電和汽車的主要生產國。對本土芯片的需求激增,促使印度著力發展半導體產業以滿足需求。印度2022年宣布,計劃投資760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639億元)打造生產激勵計劃。
計劃為半導體、顯示器製造和設計行業提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激勵措施,開創印度電子製造業的「新時代」。希望在未來3 ~ 5年內,印度所需的芯片不會突然短缺,電子產品、汽車、高科技產品等各個領域的芯片價格都會因短缺而大幅上漲。印度政府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根據該計劃,印度政府將向合格的顯示器和半導體製造商提供高達項目成本50%的資金支持。
2022年9月13日,富士康與印度礦業巨頭韋丹塔(Vedanta)和印度古吉拉特邦政府簽署諒解備忘錄,在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邁達巴德設立半導體和顯示器製造工廠。該項目預計投資約200億美元,計劃創造超過10萬個就業崗位。據報導,這是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最大的一筆公司投資,標誌著印度加速進入全球半導體芯片製造競爭。
雖然印度最近在半導體行業有不少動作,但需要認識到的是,其產業仍處於起步階段,大部分局限於設計等一些工藝,而中國相關人才嚴重缺乏。培養相關人才的周期已經限制了這個計劃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成功的可能性,離獨立供應半導體成品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還很遠。